在不少人的印象中,钢筋水泥常常成为代表城市的标签。然而,在城市的每一寸土地里,每一片树丛中,都可能藏着人们不曾留意的野生精灵,与人类共享着这座城市的空间。随着“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理念不断深入人心,保护生物多样性对城市环境的改善和可持续发展的意义不断凸显。
近年来,“自然深圳”的全新城市发展理念普遍传播,从自然的角度重新审视城市正成为深圳人的生活时尚。深晚记者在采访中获悉,截至目前,今年以来深圳新发现和新记录的野生动植物就已有近三十种之多,包含深圳秋海棠、墨喉南星、深圳近管蛛、绿翅金鸠、蓝喉蜂虎、近岸布氏鲸等。而发现这些精灵的主力军,是热爱大自然的广大普通市民朋友。
1
历时多年摸清物种“家底”
深圳属南亚热带海洋性气候,野生动植物资源较为丰富。最新数据统计显示,目前我市有陆域本土野生脊椎动物585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动物93种,包括一级保护野生动物15种,二级保护野生动物78种,主要分布在深圳湾和东部的梧桐山、七娘山、排牙山、田头山、三洲田、马峦山及西部的阳台山、塘朗山和内伶仃岛等区域;我市有野生维管束植物约2080种,其中国家重点保护野生植物16种,包括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2种,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植物33种,主要分布在梧桐山、三洲田、七娘山、田头山、排牙山、塘朗山、阳台山和内伶仃岛等区域。
“国家发布的新一版野生动植物名录中,新列入了很多兰科植物,在一级保护野生植物中,除了大众熟知的仙湖苏铁,还新增了紫纹兜兰。这对我们推进本土野生植物保护工作是一大利好。”深圳市野生动植物保护管理处三级主任科员佟学文说。
摸清这份“家底”,过程并不容易。佟学文介绍,深圳近20年来开始进行生物多样性本底调查,起初大多是通过以人力为主的走访形式和查询历史资料进行摸底,但规模不大、精度不高,因此记录结果相对有限。2013~2016年开展的陆生野生动植物普查,更多开始借助科技手段,例如红外相机以及采取网格式专项调查从而提高精度。“这次调查可以说基本掌握了全市野生动植物的概况。同时,记录结果的精度准确性经历了圈到点的变化,也更有助于建设开发项目利用前来征求意见时,我们能提出更准确的针对性意见。”佟学文说。
2
规划先行从源头有效保护
一个高度城市化地区,生物多样性如此丰富,离不开前瞻性规划眼光。佟学文告诉深晚记者,早些年深圳便划定了生态保护红线,划定了自然保护地,通过这种方式对生物物种的栖息地和原生地进行有效保护。目前深圳有自然保护地25个,其中有4个“国字号”自然保护地,包括广东内伶仃福田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梧桐山国家风景名胜区、华侨城国家湿地公园、大鹏半岛国家地质公园,奠定了生物多样性的物种保护基础。
除了对栖息地保护,深圳还加强立法,先后出台了两个动物保护的相关政策。2014年,深圳市政府发布了第一版全市禁止猎捕陆生野生动物的通告,有效期5年,2019年新一版通告续期发布。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后,深圳进一步加大保护力度,出台了全面禁止食用野生动物条例。
这一系列举措的成效,佟学文看在眼里深有体会。她说:“近些年,许多开发建设项目在规划初期时,都开始向野保部门征求意见,咨询建设区内是否有重点保护野生动植物分布,例如赣深铁路建设,大鹏新区城际铁路建设,沈海高速建设等,这样就从源头上有力保护了野生动植物栖息地。”
作为一名野保工作者,也是一名生物爱好者,佟学文表示,从长远来说,生物多样性保护的必要性和意义,与人类的生存也是息息相关。希望未来野保部门能更多参与到城市前期规划中,将生态保护和经济建设发展结合起来,达到绿色和谐发展目标。这也是目前深圳持续开展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的原因,只有掌握了“家底”,才能有针对性地进行提前保护。
3
自然教育激发公众参与发现
这份亮眼的生物多样性成绩单,得益于深圳坚持生态优先的理念,使得最大限度地保存了自然资源。据悉,深圳自然教育工作起步早、基础好,2014年,中国第一个自然学校在华侨城湿地公园诞生;2015年启动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期间,首次由政府主导创建了13个自然教育中心。近年来,深圳各类自然保护地、自然公园大力开展自然教育,激发了公众体验自然、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的新热情,一批专注自然教育的基金会、协会等公益组织,社会团体和从业机构也迅速成长起来。
同时,深圳野保部门还以“世界野生动植物日”和广东省“爱鸟周”为契机,开展了一系列包括野生动物放归、野生动物参观、科普进校园、观鸟、自然笔记大赛等各类野生动植物科普宣传活动,进一步充分发挥群众对野生动植物保护的积极性。
这份亮眼的生物多样性成绩单,也是千万市民共同参与努力的结果。在自然理念蔚然成风的环境下,他们逐渐成为深圳野生动植物物种新发现和新纪录主力军。2021年“6.5”世界环境日,由深圳资深植物爱好者、“深圳自然大使”王晓云发现的本土新物种“深圳秋海棠”被正式发布,不仅标志着地球上又增加了一种以深圳命名的物种,同时也使得以深圳命名的植物物种达到了8个。
2021年4月30日至5月9日,由社会公益组织举办的城市自然挑战赛为期10天的赛期里,共有17支参赛队伍268位参赛者在深圳市内进行自然观察,最终收到参赛者提交的17632条有效自然观察记录,期间一共发现了3348个物种。这些参赛市民用视角各异的照片,交织出了深圳城市的生物多样性自然图景。(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徐娅)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
头条 21-12-08
头条 21-12-07
头条 21-12-06
头条 21-11-30
头条 21-11-26
头条 21-11-25
头条 21-11-24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23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9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8
头条 21-11-17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6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
头条 21-1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