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发布韧性城市建设指导意见 广场绿地学校逐步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

时间:2021-11-12 11:38:04 来源: 北京青年报


昨日,市委办公厅、市政府办公厅联合对外发布《关于加快推进韧城市建设的指导意见》。意见围绕城市“硬件”和“软件”,提出推进韧城市建设的主要措施。其中,意见中强调,各类广场、绿地、公园、学校逐步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

2035年本市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

力争达到2.1方米

市应急管理局副局长刘斌表示,围绕城市“硬件”,意见中指出,统筹拓展城市空间韧。遵循“让”“防”“避”的原则,优化城市“硬件”空间布局。“让”的措施是开展全方位风险评估,城市重要基础设施、人员密集场所在空间布局上应让出灾害高风险空间;“防”的措施是完善防灾分区、开敞空间,预留应急和留白用地,统筹布局公共安全设施,形成“防”的格局;“避”的措施是建设立体疏散救援通道、强化大型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战功能转换、推进综合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做好“避”的准备。

意见提出完善城市开敞空间系统,优化城市通风廊道,预留弹空间作为临时疏散、隔离防护和防灾避难空间,谋划灾后中长期安置空间。科学划定、严格管控战略留白用地,在高风险或适宜地区前瞻布局安全应急设施用地,并做好建设条件储备,预留交通、市政等基础设施接入条件。同时,保障疏散救援避难空间。以干线公路网和城市干道网为主通道,统筹公交专线、城市应急通道和应急空中廊道,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研究建设航空、铁路、公路协同的京津冀区域疏散救援通道。统筹应急避难场所选址和建设,逐步将各类广场、绿地、公园、学校、体育场馆、人防工程等适宜场所确定为应急避难场所。整合应急避难空间资源,推进综合型应急避难场所建设。建立应急避难场所社会化储备机制,强化大型体育场馆等公共建筑战功能转换,建设战功能兼备的酒店型应急避难场所,预留相关功能接口,满足室内应急避难和疫情防控需求。到2035年,人均应急避难场所面积力争达到2.1方米。据市规划自然资源委员会副主任张亚芹介绍,目前本市结合各区分区规划编制工作,在全市2760方公里城乡建设用地范围内统筹划定了约132方公里战略留白用地,已在分区规划数据库落图落位,并在各级各类规划编制及规划实施管理规则中细化落实。

重点对抗震不达标楼房进行抗震加固节能综合改造

意见中还强调,有效强化城市工程韧。采用韧的方式提高城市建筑、生命线工程系统、灾害防御工程等城市“硬件”防灾安全能。城市建筑通过加固改造和火灾隐患整改,提高防火、抗震等安全能;生命线工程通过分布式、模块化、并联式布局,加强智能化管理,保障灾时供水、能源、交通、通信等功能不丧失或快速恢复等。

“对于集中建设区,在社区公共空间和基础设施更新改造时,要结合规划范围内的公共绿地、广场等开敞空间,适度留白,并做好‘灾结合’的利用,增强用地集约利用。对于生态控制区及限制建设区,重点关注地质灾害、暴雨洪涝等自然灾害频发地区,结合规划范围的自然本底条件及主要灾害特点,完善防御体系,并结合既有交通网络,规划建设安全、可靠、高效的疏散救援通道系统。”张亚芹说。

市住建委表示,下一步在推进老旧小区改造的同时,重点对抗震不达标楼房进行抗震加固节能综合改造。按照意见,加强高层建筑防火灭火设施建设,争取5年内消除存量高层建筑使用可燃外墙外保温材料导致的火灾隐患。有序提升重要文物建筑和文物保护单位的抗震、防火等能。严格审批和监管,杜绝出现新的抗震、防火等能不达标建筑。

北京将研究城市运行

“一网统管”总体标准

在软件方面,意见中提出强化城市“软件”中各级政府应对冲击的体系和能力。要编制韧城市专项规划、建立韧城市评价标准和韧建设标准、编制巨灾情景应急预案,构建城市智能综合感知体系等,网络化布局微型消防站、完善应急物资管理和调度台,加强应急医疗、应急物流体系建设等措施。其中意见明确提高应急物资保障能力,形成应急物资和生活必需品储备库网络体系。完善应急物资管理和调度台,实现全市应急物资储备情况可视化、调度一体化,不断提高快速调配和紧急运送能力。健全应急物资储备轮换、代储、报废等制度,优化分配和使用机制,确保应急物资安全充足储备、高效节约使用。探索应急物资云储备新模式,实现储备物资库存动态衡。鼓励企事业单位和家庭储备基本的应急自救物资和生活必需品。

市城市管理委应急处处长朱虎指出,下一步将研究北京市城市运行“一网统管”总体标准和城市运行管理体检评估指标,推进“一网统管”建设;充分释放网格化管理效能,实现“人在格中、事在格上”,明确在全市一张底图基础上,利用两年时间,先重点后一般,分步实施,完成全市城市部件普查、更新完善全市统一城市部件数据库的任务目标。同时,整合街巷长、小巷管家、视频探头、小区物业等多种问题发现渠道,确保问题及时发现、及时处置,注重在细微处下功夫、见成效,把服务管理的触角延伸到城市的每一个角落,进一步增强城市韧。文/本报记者解丽

何为“韧城市”

城市是指城市在面临自然和社会压力冲击,特别是遭受重大安全事故、极端天气、地震、洪涝、重大疫情等突发事件时,能够凭借其动态衡、冗余缓冲和自我修复等特,保持抗压、存续、适应和可持续发展能力,是城市安全发展的新范式,是防范化解各类灾害风险的有力抓手和有效途径,对于城市可持续发展和保障人民生命健康安全,具有重要现实意义。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