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出台 将完成万户平房院落申请式退租

时间:2022-05-20 13:56:42 来源: 北京青年报


《北京市城市更新专项规划(北京市“十四五”时期城市更新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日前出台。《规划》提出,“十四五”时期,本市聚焦178个城市更新重点街区,形成各区的主要更新资源及任务台账。到2025年,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10000户申请式退租和6000户修缮任务,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6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等。

北京青年报记者了解到,城市更新主要是指对城市建成区(规划基本实现地区)城市空间形态和城市功能的持续完善和优化调整,严控大拆大建,严守安全底线,严格生态保护,是小规模、渐进式、可持续的更新。本次规划范围为北京市行政区域,以首都功能核心区、中心城区、北京城市副中心、平原新城及地区、生态涵养区新城为主。本次规划期限为2021年至2025年,远景展望到2035年。

根据《规划》,北京的城市更新首先应立足首都城市战略定位,处理好“都”与“城”的关系,重点针对落实“四个中心”要求加强创新探索。作为全国首个减量发展的超大城市,北京必须打破传统增量发展思维惯性,探索新的城市更新路径。北京作为超大城市,各圈层发展阶段不同,发展诉求与面临问题不同,需因地制宜提出差异化更新引导。处理好各圈层人口、功能疏解承接与内外联动关系,加强规模指标、功能结构等方面的统筹。

《规划》明确近期工作重点。落实总规要求,聚焦更新重点区域。规划远期目标至2035年,完成全市557个更新街区的更新任务。“十四五”时期,聚焦178个城市更新重点街区,形成各区的主要更新资源及任务台账,发挥辖区和街镇对于存量更新的统筹作用。

《规划》提到,对接《北京市城市更新行动计划(2021—2025年)》,按照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老旧小区、危旧楼房和简易楼、老旧楼宇和传统商圈、低效产业园区和老旧厂房、城镇棚户区六大项目类型,明确“十四五”时期工作任务。完成首都功能核心区平房(院落)10000户申请式退租和6000户修缮任务;完成全市2000年底前建成需改造的1.6亿平方米老旧小区改造任务,重点推进本市500万平方米抗震节能综合改造任务、3100万平方米节能改造任务及群众改造意愿强烈的改造项目,配合做好6000万平方米中央单位在京老旧小区改造任务;实施100万平方米危旧楼房改建和简易楼腾退改造,以排危除险为原则,提高鉴定为危房的建筑改造优先级,力争在1-2年内全面启动安全隐患严重的危旧楼房改建工作;开展老旧楼宇和传统商圈效能绩效评估,依托大数据分析,充分考虑楼宇安全、性能及综合贡献率,加强与业主单位和投资主体沟通协商,建立台账,制定改造规划和年度实施计划,重点推动500万平方米左右低效老旧楼宇改造升级,完成22个传统商圈改造升级;对需要改造或有升级改造需求的产业园区,以及属于产业禁限目录、不符合安全生产和生态环境要求、闲置低效的产业园区和老旧厂房开展评估,制定年度计划,有序推进700处老旧厂房更新改造、低效产业园区“腾笼换鸟”;基本完成134个在途城镇棚户区改造项目,完成30000户改造任务。

重点

区分圈层明确更新方向中心城区突出减量提质

全市集中建设区内共有可更新建筑约2.45亿平方米。依托新版《北京城市总规》确定的“一核一主一副、两轴多点一区”的城市空间结构,《规划》分圈层差异化明确更新方向,将首都功能核心区和城市副中心作为更新重点,强调历史文化保护与城市修补。

“一核”强调保护更新,实现人居环境和谐共融。首都功能核心区存量可更新建筑约0.42亿平方米。更新用地优先用于保障政务中心建设和做好“四个服务”,提升中央政务环境,促进重点地区环境品质优化。

“一主”突出减量提质,推进功能完善品质提升。中心城区存量可更新建筑约1.24亿平方米。突出减量提质,立足“减量双控”,更新空间优先用于改善民生与科技创新,统筹好生产、生活和生态空间。

城市副中心存量可更新建筑约0.13亿平方米。聚焦行政办公、商务服务、文化旅游三大主导功能,强化“腾笼换鸟”,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两轴”优化首都功能,提升国际城市文化形象。以长安街为依托,优化中央政务功能布局。推动中轴线申遗保护综合整治,彰显古都风韵。

“多点”全面承接疏解,推动平原新城发展建设。平原新城及地区存量可更新建筑约0.54亿平方米。平原新城及地区更新空间聚焦老旧厂房与老旧园区、老旧楼宇与传统商圈等。

“一区”探索绿色发展,优化涵养地区生态环境。生态涵养区存量可更新建筑约0.12亿平方米。生态涵养区结合城市更新适度承接与绿色生态发展相适应的城市功能。

推进老旧楼宇升级转型通过疏解整合闲置空间

《规划》提到,推进老旧楼宇升级转型,提升楼宇商业品质和发展效益。推动产业功能提质增效,满足科技创新、数字经济、金融管理、商务服务等现代服务业发展需求,为产业高端转型、高能级企业落位提供载体。鼓励通过空间疏解、腾挪、置换等方式,整合闲置空间,补充人才公寓、职工宿舍及公共配套设施,促进职住平衡。以福成服装大厦更新经验为示范,鼓励将传统服务空间打造为开放的城市客厅,为群众提供休闲文化空间,实现功能叠加。

鼓励楼宇更新带动周边公共空间一体化设计,营造动静有序、具有艺术氛围的景观环境。研究制定老旧楼宇认定标准、楼宇改造效果评估标准,纳入楼宇税收、企业入住率、综合节能率、引入企业能级等指标,形成评估后奖励机制。

满足多个层次住房需求提升轨道网络运营效率

《规划》提到,以人民为中心,确定更新空间体系。提高住房供给能力,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健全完善多主体供给、多渠道保障、租购并举的住房制度和住房体系,保障住房困难的中低收入户籍家庭居住需求,增加保障性住房与共有产权住房供给,帮助新市民、青年人解决住房问题,逐步满足多层次住房需求,推动实现全体市民住有所居、宜居宜业。通过政府引导、市场参与、居民共治的方式,依托存量更新提供保障性租赁住房。

提升交通治理水平,打造高品质出行环境。强化轨道交通一体化建设,围绕轨道站点布局功能中心。明确中心城区以地铁服务为主,注重优化织补、挖潜提升,外围建立以市域快线(含市郊铁路)服务为主,中低运量轨道交通系统为补充的多元化轨道交通服务体系,弥补线网层级结构短板,提升轨道网络的运营效率和经济效益。

补足交通设施短板,推进停车位错时共享,倡导居住小区利用内部闲置用地建设立体停车设施。将电动汽车设施作为城市更新改造的标配,利用闲置用地增加电动汽车充换电设施,对配套市政电力设施进行适当增容,提高城市更新地区的整体交通基础设施韧性。

推动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塑造轴线沿线公共空间

《规划》提出,聚焦环境治理,塑造活力公共空间。凸显“首都风范、古都风韵、时代风貌”的城市特色,以公共空间的系统性精细化治理、建筑风貌的改善提升、蓝绿空间的活力激发为抓手,推动城市环境品质提升,塑造鲜明的城市风貌特色,打造丰富的城市开放空间,激发街区活力,实现高品质宜居城市。

线轴统领、块点激活,提升城市公共空间品质。通过“线轴统领—块点激活”的实施框架,贯彻精细要素统筹下的一体化更新改造方式,完善与丰富城市整体景观体系,细化公共空间与风貌管控重点地区城市设计要求,提升公共空间品质与服务效能,建设具有地域特色、符合市民使用需求的高品质场所。

线轴统领,强化城市格局性轴线和大尺度线性空间的景观品质。塑造长安街、中轴线等城市重要轴线沿线的公共空间,开展街道环境整治和沿街界面风貌提升。提升温榆河、清河、通惠河、坝河、亮马河等河流沿线环境,形成空间连续、功能丰富的城市公共景观带,融合蓝线两侧的城市空间,打造可达、舒适的慢行体系。(记者李泽伟)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