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计划三年增设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 培育新兴交叉学科保护发展冷门学科

时间:2022-07-19 09:21:18 来源: 安徽网


每年从高校遴选1万名工科大学生到企业见;竞争力不强的学科专业可限招、停招;保护和发展中医、中药、考古学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7月18日,安徽省人民政府发布“关于印发深化高校学科专业结构改革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实施方案(2022—2025年)的通知”,据悉,我省将利用3年时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设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停招撤销本专科专业点1400个。同时,鼓励高校吸引沪苏浙等地区即将退休、已退休专家学者来皖工作生活,支持从部属高校特别是沪苏浙高校选聘更多优秀高层次人才到我省高校担任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执行院长、学科带头人。

优化高校类型结构

推进“双一流”建设 办精办强师范类专业

《实施方案》提出持续推进“双一流”建设,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立足世界科技前沿,加快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一流学科建设,提升整体办学水。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科教融合示范区、国际校区、先进技术研究院和合肥先进光源建设;支持合肥工业大学智能制造技术研究院建设;推进安徽大学未来学院建设。

同时,分类建设高水大学。支持安徽医科大学新医科中心、安徽农业大学新校区建设,支持安徽大学、安徽师范大学、安徽理工大学、安徽工业大学、安徽财经大学等高校设立高等研究院,支持安徽建筑大学设立未来城乡研究院。办精办强师范类专业,提升师范类院校办学水。积极引入社会资本,鼓励发展股份制、混合所有制职业院校,打造一批连锁型、跨区域发展的职业教育集团。

建立“1+10+1”战略合作联盟,组建省属高校联盟,整体融入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对照十大新兴产业,分类组建10个校企合作产业联盟。

提升高校学科水

培育新兴交叉学科 保护发展冷门学科

安徽将高质量实施高峰学科建设五年规划,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数学、物理学、化学、天文学、地球物理学、生物学、科学技术史、材料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核科学与技术、安全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合肥工业大学管理科学与工程、安徽大学材料科学与工程世界一流学科建设。支持安徽理工大学安全科学与工程及其他高水大学相关学科创建A类学科。

建立新兴交叉学科发展引导机制,实施新兴交叉学科建设培育计划,探索学科交叉融合发展新方式。打破学科壁垒,以人工智能、集成电路、国家安全、国家治理、储能技术、生物医药、航天航空等为重点,着力布局培育一批新兴交叉学科。服务碳达峰碳中和战略目标,围绕节能减排、新能源、煤炭清洁高效利用、森林碳汇等重点领域,统筹综合大学学科资源,推动生态与环境、能源与环境、农林与环境、建筑与环境、材料与环境、健康与环境等相关学科交叉融合,建设一流绿色发展交叉学科。

此外,扶强特色学科。“双一流”建设高校及行业特色高水大学聚焦工业“四基”突破和应用,集中力量建设一批特色学科。地方应用型高水大学重点发展高新技术类和复合型、应用型学科。“双高计划”学校、地方技能型高水大学重点建设一批面向现代产业体系的特色专业集群。保护和发展中医、中药、考古学、徽学、非遗、诗学、戏曲等具有重要文化价值和传承意义的冷门学科。

调整学科专业结构

竞争力不强的学科专业可限招、停招

根据《实施方案》,安徽将健全基于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的学科专业调整机制,围绕十大新兴产业,建设省级人才需求预测预警系统。健全高校毕业生就业状况统计分析与发布、跟踪调查与反馈制度,定期公布紧缺学科专业名单和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名单,为学科专业设置调整提供依据。

围绕培育壮大十大新兴产业、改造提升传统优势产业,分类引导高校优先设置新兴产业发展、重大民生急需、填补我省空白点的学科专业。同时,利用3年时间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增设本专科专业点1000个,改造升级本专科专业点800个,停招撤销本专科专业点1400个。冠名大学的高校设置专业点总数不超过60个,其他本科高校不超过50个,高职高专院校不超过40个。建成720个左右本科一流专业点,建成500个左右服务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高水高职专业点。

完善学科专业“预警清单”制度,健全学科专业退出机制,对需求不大、水不高、效益不好、竞争力不强的学科专业实行限招、隔年招生、停招等措施。对不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偏离办学方向、办学水低、脱离社会需求的学科专业点予以退出。持续推进博士硕士学位授权点动态调整。

提升人才培养能力

每年从高校遴选1万名工科大学生到企业见

瞄准集成电路、网络空间安全、电子科学与技术、脑科学与类脑研究等“卡脖子”和前沿领域,安徽将发挥多学科专业协同育人优势,促进科教融合、产教融合,加大关键领域核心技术紧缺博士人才自主培养力度。组建安徽省产教合作联盟,推动服务十大新兴产业发展的优质课程资源共享,建立联盟内高校学分互认机制。

支持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合肥工业大学、安徽大学等高校建设示范微电子学院、特色化示范软件学院、网络安全学院和储能技术学院。支持安徽师范大学空天信息学院、安徽工业大学科教融合人工智能学院、合肥学院大众学院等特色学院建设。面向十大新兴产业,建成50个现代产业学院。同时,鼓励高校与合肥综合国家科学中心、中国科学院合肥物质科学研究院、科大讯飞、长鑫存储等省内外科研机构、高科技企业联合培养研究生,建设一批联合培养基地,招生计划单列。每年从高校遴选1万名工科大学生到企业见6个月,每人给予最高1万元补贴。

为推进招生结构调整优化,安徽计划逐年提高十大新兴产业相关学科专业招生计划占比,招生计划增量主要向服务重点领域的高校倾斜,向培养急需人才成效显著的高校倾斜。控制社会需求不足、就业去向落实率低的学科专业招生规模,连续3年就业去向落实率低于60%的专业暂停招生。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选聘优秀高层次人才来皖担任高校校长、副校长

《实施方案》鼓励高校吸引沪苏浙等地区即将退休、已退休专家学者来皖工作生活,支持从部属高校特别是沪苏浙高校选聘更多优秀高层次人才到我省高校担任校长、副校长、学院院长、执行院长、学科带头人。建立高校讲席教授、荣誉教授制度,纳入流动岗位管理,不占岗位结构比例。到2025年,打造100人左右的高峰学科带头人队伍,每年遴选一批高峰学科带头人和团队给予重点支持。

推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培养更多中国科学院院士、省属高校实现中国工程院院士培养零突破。统筹省人才专项经费,建立阶梯式支持机制,对入选重点人才计划或取得标志成果的青年人才给予资助。每年引进1000名左右青年博士,遴选300名左右优秀博士到省属高校博士后科研流动站、工作站学和工作。加强博士后人才培养,对学科建设急需的进站博士后在高校发展专项经费中给予重点支持。

结合十大新兴产业、企业发展需求,加大“双跨型”人才引进力度,积极引进行业公认专才,推动高校师资队伍跨界融合。建立海外引才工作新机制,推行合作联动引才、以才引才、学术交流引才和多元引才。加强引进人才生活补贴、创业启动资金扶持,加大对留学回国人员创业项目和创业园的支持力度。支持高校与各市联合建设省级留学回国人员创业园。

推动高校开放合作

为皖北地区引进2所以上沪苏浙一流大学设立的分支机构

我省将积极推进高校与世界一流大学和学术机构合作,开展高水人才联合培养和科学研究,鼓励校际合作向学科、专业、科研台延伸,向研究生教育和高层次人才培养倾斜。

促进高校与沪苏浙高水大学深度合作,积极争取沪苏浙“双一流”高校所属国家台在安徽设置分中心,支持院士等战略科学家、顶尖人才(团队)在安徽省设立科研机构和研发中心;支持高校联合创新教育实体台,与沪苏浙高水大学共同参与全国重点实验室重组,共建重大科技创新台。为皖北地区引进2所以上沪苏浙一流大学、科研院所设立的分支机构,试点建设中国(安徽)自由贸易试验区教育改革示范学校。

积极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教育行动,积极推进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在学科建设、师资力量、人才培养、国际化办学、社会实践、科技与产业输出、非通用语种、涉外法律等领域急需人才培养和汉语推广基地建设等方面开展务实合作。

汪玉茹 新安晚报 安徽网 大皖新闻记者 姚一鸣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