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年度诺贝尔奖已全部揭晓。诺贝尔奖是根据瑞典化学家阿尔弗雷德·诺贝尔的遗嘱而设立,从1901年开始颁发,共5个奖项:生理学或医学奖、物理学奖、化学奖、文学奖、和平奖。一百多年过去,诺贝尔奖仍然非常有影响力。在自然科学领域内,诺贝尔奖的获得者被看成是人类历史上极少数的天才,而他们的作品更是构建了人类的近代科学史,一直备受全世界瞩目。无论是微观世界或是宏观视野下的科学研究,总在不断带给我们惊喜与憧憬。漫步科学瀚海,科学家们一次次的发现,正成为构筑人类福祉的基石,也是我们探索未来的一道光亮。
今天,湘科君为大家整理了湖南科技出版社历年来出版的诺奖得主的代表作品,和你一起领略经典作品的科学之美。整理之后,湘科君也要惊叹一句,我们的宝藏作者真的很多啊,每一位都自带科学之美的光芒。
(相关资料图)
物理学奖
2020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英]罗杰·彭罗斯
表彰他发现黑洞的形成是对广义相对论的有力预测
《第一推动·综合系列 皇帝新脑》
作者:[英] 罗杰·彭罗斯
译者:许明贤 吴忠超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皇帝新脑》对电脑科学、数学、物理学、宇宙学、神经和精神科学以及哲学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体现了作者向哲学上最大问题——"精神-身体关系"挑战的大无畏精神。书中充满了天才般的猜测,重新衡量相对论和量子理论,以及对现代物理及人工智能的新看法。
《通向实在之路》
作者:[英] 罗杰·彭罗斯
译者:王文浩
出版时间:2014年1月14日
彭罗斯的畅销杰作《通向实在之路》为我们理解目前公认的宇宙法则提供了一个赏心悦目的综合指南。作者的目标是要尽可能清晰地描述当代对宇宙的认识,揭示出其中深刻的美学意蕴和哲学内涵,以及复杂的逻辑关联。《通向实在之路》极富挑战性,语言娓娓道来,叙事非常流畅,更兼有几百幅作者手绘的精美插图。它不要求读者具有专门的背景知识,书的前几章提供的重要的数学基础为探索后面的物理理论做了准备。
从这里,我们能够了解物理学各个不同门类在科学上所起的作用;学到微积分和现代几何学的众多神奇概念;知晓量子力学的基础和冲突;明了什么是粒子物理学标准模型;什么是宇宙学、大爆炸、黑洞;什么是热力学第二定律的深刻挑战;何谓弦论和M理论;何谓圈量子引力;看到各种科学新潮以及新的发展方向。
《第一推动·宇宙的轮回》
作者:[英] 罗杰·彭罗斯
译者:李泳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彭罗斯的畅销杰作《通向实在之路》(2005)为我们理解目前公认的宇宙法则提供了一个赏心悦目的综合指南。在这本《宇宙的轮回》里,他又进了一步,提出崭新的宇宙学图景,为人们常问的"大爆炸之前发生了什么",呈现了一个不可思议的回答。彭罗斯在本书中说明了如何将加速膨胀宇宙的最终命运解读为一个新生的"大爆炸"。同时,还介绍了五花八门的标准或不标准的宇宙学模型,宇宙微波背景的基本而无所不在的作用,以及星系核心的巨大黑洞。
《第一推动·时空本性》
作者:[英]史蒂芬·霍金
[英]罗杰·彭罗斯
译者:吴忠超 杜欣欣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本书是基于霍金和彭罗斯在剑桥大学的六次演讲和辩论而成,辩论主要围绕量子场论和广义相对论这两种成功的理论是否可以被统一的问题。尽管争论的问题不同了,但同之前那场著名的辩论一样,在这里彭罗斯担任爱因斯坦的角色,而霍金充任玻尔的角色,他们的观点同样闪烁着人类智慧的光芒。
这是继爱因斯坦和玻尔辩论之后本世纪最重要的论争,书中两位物理大师的观点承载着很多思想火花,值得热爱科学的我们细细品味。
《第一推动·新物理狂想曲》
作者:[英] 罗杰·彭罗斯
译者:李泳
出版时间:2021年4月
彭罗斯说,弦论假定的六个额外隐藏维度偏离了物理的实在性,他警告理论的时髦会遮蔽我们对其合理性的判断。就量子力学而言,其解释原子宇宙的巨大成功令人盲目相信它必然也适用于大质量的对象,但彭罗斯则建议量子论有可能变化。至于宇宙学,他认为当下大多数关于宇宙起源的想象都不可能是真的,它们背后可能存在更疯狂的实在性。最后,彭罗斯描述了时尚、信仰和想象是如何活脱脱地造就了他自己的工作——从正在引领时尚(可能取代弦论)的扭量理论到可能被人看成"共形疯狂宇宙学"的"共形循环宇宙学"。
在本书中,我们将看到一个物理学大咖对当今一些最重要的物理学进展的严肃批评。
2017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美] 基普·S.索恩
表彰在引力物理和天体物理学领域的研究
《第一推动·黑洞与时间弯曲》
作者:[美] 基普·S.索恩
译者:李泳
出版时间:2018年3月
1915年,爱因斯坦提出一个理论,把时间和空间结合为一种叫"时空"的东西,它不是平直的,而是被其中的物质和能量弯曲(或卷曲)了。在我们邻近,时空几乎是平直的,在正常情况下不会出现曲率带来的差异。但在宇宙更远的地方,时空弯曲的某些结果比爱因斯坦认识的更加惊人。一个结果是,恒星可能在自身作用下坍缩,使周围空间弯曲从而将自己同宇宙其他部分分裂开来。如何证明这个结果,如何发现坍缩在空间下的黑洞的奇异性质,正是本书的主题。
作者花费15年时间写就了这本介绍宇宙研究历史和发展情况的科普著作,系统地介绍了宇宙物理学的发展历史、代表人物、理论的冲突和科研上的合作与竞争,还介绍了从光学望远镜、射电望远镜到引力波探测仪的不同探测手段的发展过程,以及在不同探测手段下宇宙所展现出来的激动人心的一面。
2004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表彰其在夸克粒子理论方面所取得的成就
《第一推动·存在之轻》
作者:[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译者:王文浩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几乎在不知不觉中,我们对自然界最深层次实在的理解在过去的四分之一世纪里已经有了重大改变、现在我们己非常接近于长期寻求的突破:自然界基本力的大统一。作为一位深受欢迎的物理学家,诺贝尔奖得主弗兰克维尔切克一直在这片新天地的舞台上扮演主角。通过超越旧的物质和空间观念,他诠释了一个全新的发现:物质是由几乎无重量的单元构造的。纯能量是质量的最终之源,维尔切克把这个发现称为"存在之轻"但他向我们展示的远不止这些、空间绝不是单纯的容器,不是空无一物和被动的它是一种动态的网格——一种现代意义上的以太,网格要比任何"基本"粒子更基本;其自发活动产生并消灭着粒子这种对物质和"虚空"的新认识解释了引力为什么那么微弱,并使自然界所有力的大统一图像变得格外清晰。
本书是探索这些革命性概念的意义的第一本著作,维尔切克向我们展示了迷人宇宙的全新图像,并憧憬了基础物理学新的黃金时代。
《美丽之问》
作者:[美]弗兰克·维尔切克
译者:兰梅
出版时间:2018年11月
我们的宇宙是一件天工神作的艺术品吗?
为了探究这一问题,诺贝尔奖获得者维尔切克带领读者踏上了人类2500年探索美的征途,沿途让我们领略了物理、艺术和哲学的锦绣风光。作者从毕达哥拉斯的万物皆数开始,历数人类在认识自然过程中所产生的美丽思考:从开普勒的行星模型,到牛顿的力学,再到麦克斯韦的电磁方程、爱因斯坦的相对论和原子运动的量子美。他指出,有些思考即使是错的,但其中蕴含的美仍然会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比如,毕达哥拉斯万物皆数的观点从现代科学角度看显然不正确,但将整数和物理现象联系起来这个想法却生存下来,在现代量子力学中得到了完美体现。
本书通过量子论和标准模型具体呈现了科学之美,建立在对称性上的标准模型昭示着基础物理已经非常接近毕达哥拉斯和柏拉图的圣殿:物理现实和数学理想之间的完美对应。作者也指出了它的缺陷,从而将读者引向更激动人心的暗物质和暗能量。
198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美]罗伯特·B.劳克林
表彰其发现了电子在强磁场中的分数量子化的霍尔效应
《第一推动·不同的宇宙》
作者:[美]罗伯特·B.劳克林
译者:王文浩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不同的宇宙》是一本真正具有启智意义的书,它向我们证明,为什么我们对基础物理学的一切认识都有待改变。
在这个超弦理论和大爆炸宇宙学时代,我们习惯于认为未知世界离我们日常生活极其遥远。但在《不同的宇宙》一书中,诺贝尔奖获得者罗伯特劳克林却认为科学前沿就在我们脚下。他没去寻找终极理论。而是在思考世界的突现性质——就是晶体保持其形状和硬度的那种性质,它起源于大量原子的自组织——并且向我们展示了为什么说物理学的基本规律事实上也是突现性的。
[美]利昂·莱德曼
表彰其在粒子物理实验领域的成果
《第一推动·对称与美丽宇宙》
作者:[美]利昂·莱德曼
即将出版
1983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美] S.钱德拉塞卡
表彰在星体结构和进化的研究
《第一推动·真理与美》
作者:[美] S.钱德拉塞卡
译者:杨建邺 王晓明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本书收集了作者的七篇演讲,描述了几位杰出的物理学家创造和体验美的经历,如海森堡发现量子理论,爱因斯坦完善其著名的方程式,魏尔提出引力规范理论等,它们都涉及到共同的问题:动机、创造和美。作者认为追求科学的过程就是追求美,美是各部分之间以及部分与整体之间固有的和谐。
1979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美]斯蒂芬·温伯格
表彰在基本粒子之间的弱作用和电磁作用统一理论的贡献
《第一推动·终极理论之梦》
作者:[美]斯蒂芬·温伯格
译者:李泳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终极理论之梦》讲的,是一场伟大的理性的历险,去找寻大自然的终极理论。终级理论的梦想激发了今天许多高能物理学的研究,虽然还不知道那终极理论会是什么样子,也不知道还要过多少年才能找到它,但我们相信已经开始模模糊糊地看到了它的身影。
在《终极理论之梦》中,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最初三分钟》的作者温伯格讲述了对自然的统一理论的伟大追求――一个能解释从原子内部的联结到太阳与地球的吸引等不同的力的理论。全书令人眼花缭乱却清澈透明,引导着我们从相对论和量子力学走到今天的超弦以及可能与我们同在的别的宇宙。
《第一推动·亚原子粒子的发现》
作者:[美]斯蒂芬·温伯格
译者:杨建邺 肖明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是诺贝尔物理学得主斯蒂芬·温伯格的著作。
这是一位科学大师的平易近人的作品。如果你对20世纪物理学中的重要发现感到好奇,不需要科学背景知识就可以阅读本书。在作者带领下,你不但能领略众多物理学家例如托马斯、卢瑟福、密里根、波尔的风采,还可以感受物理圣地英国剑桥大学卡文迪许实验室的浓浓文化底蕴。如果你想挑战自我,那么附录中的经典物理学知识及推演,将让你受益匪浅。
《亚原子粒子的发现》是《第一推动丛书》物理系列其中之一,本书可按两种方式阅读,正文部分为普通模式,附录部分为烧脑模式。
1965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美]理查德·费曼
表彰在量子电动力学方面的贡献
《别逗了,费曼先生》
作者:[美]理查德·费曼
译者:王祖哲
出版时间:2019年6月
《别逗了,费曼先生》是理查德·费曼 (Richard Feynman) 最为著名的自传,书中的这些故事,是科学怪才理查德·费曼和拉尔夫·莱顿高高兴兴打鼓的七年之间,零散而随意地积累起来的。一个人的一辈子,竟然能发生这么多奇妙而发疯的事情:在大学宿舍里愚弄同学、观察蚂蚁、模仿猎犬嗅气味、不可思议的计算能力、撬开了装着原子弹保密文件的九个保险柜、在酒吧的厕所里跟人打架、看裸体舞表演、在巴西打桑巴鼓、学日语的尴尬、画儿画得相当不错、愚弄精神病医生、破译玛雅天文学古本,等等。这些令人发笑的故事,表现的是费曼坦率诚实的品格、自由的精神和创造性的思维。作为他生活轴心的物理学研究,其实是这个大玩家用全部的好奇心和热情来玩的一个玩具。
《费曼手札:不休止的鼓声》
作者:[美]理查德·费曼
译者:叶伟文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费曼的抽屉里,长年摆着一封从未寄出的信。信纸泛黄破旧,因为费曼经常拿出来展读。那是费曼在妻子阿琳过世一年后(1946年),写给亡妻的信。费曼在信末写道:"原谅我没有寄出这封信。我不知道你的新地址啊。"2004年,这封信和其他费曼亲笔写的信,都来到费曼的女儿米歇尔手中。米歇尔说:"看着看着,我着迷了。写这些信的人展现出思路清晰、体贴、谦虚、风趣而又迷人的魅力来。"米歇尔于是选出415封信和家藏的照片编辑成这本书:"关于我父亲的书很多,不过那些书都取材于口述的数据。但现在你看到的这本书,都是他亲笔写的信,这些信自己会说话。这些信综合起来,展现出一种前所未见的费曼的特质。"
《费曼讲物理:入门》
作者:[美]理查德·费曼
译者:秦克诚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费曼讲物理:入门》是从费曼著名的《费曼物理学讲义》节选的六节物理课。内容包括"运动着的原子""基础物理学""物理学与其他学科的关系""能量守恒""万有引力理论""量子行为"六部分。可以看到天才的物理学家和卓越的教师费曼如何用新的见解来阐发那些哪怕是老生常谈的题目,费曼将关键性的概念用取自日常生活的例子来说明,让读者毋庸置疑地了解哪些是基本理论的同时,又不断地将物理学同别的学科连接起来。
《费曼讲物理:相对论》
作者:[美]理查德·费曼
译者:周国荣
出版时间:2019年4月
《费曼讲物理:相对论》是从费曼著名的《物理学讲义》节选的六节有关相对论的物理课。即使是相对论的创立者爱因斯坦本人,对这个理论所创造出来的奇迹、这个理论的作用以及它的基本概念,也无法做出像费曼这样的解释。费曼的讲授不追求数学上的严格,也不落实于具体的应用,而是通过引人入胜的叙述,运用丰富而生动的例证,以及深刻而精辟的议论,透彻地讲解各种物理现象的本质和规律。
《费曼讲演录:一个平民科学家的思想》
作者:[美]理查德·费曼
译者:王文浩
出版时间:2019年5月
《费曼讲演录:一个平民科学家的思想》集录了1963年费曼应邀为华盛顿大学做的三次演讲。三篇演讲的主题分别是:科学的不确定性、价值的不确定性和这个不科学的年代。三篇演讲展现了理查德-费曼有趣且富于启发的智慧。话题从宗教到政治到科学,洋洋洒洒:他深入剖析了它们之间的内在冲突,解释了为什么人们会相信流言而不信政治家,为什么承认无知对我们所有人来说都是希望所在。
《物理定律的本性》
作者:[美]理查德·费曼
译者:关洪
出版时间:2019年9月
物理学家是直接从实验中找到自然律的吗?他们真的大胆地运用这些结果来探究未知并作出预言吗?或者他们只是发明这些定律并强加给现实呢?为了回答这些问题,费曼在书中概括了引力定律以及牛顿、麦克斯韦和爱因斯坦的伟大发现的共同主题,审视了作为自然的语言——数学与物理学的关系,探讨了守恒定律、对称性、过去与未来以及量子力学带来的概率和不确定性,最后还展望了新的定律。
《费曼语录》
作者:[美]米歇尔·费曼
译者:王祖哲
出版时间:2020年5月
本书是费曼的女儿米歇尔·费曼辑录的费曼语录,资料来源于费曼许多已经出版的著作、装满了14个抽屉的个人文件,以及几十小时的课程录像。全书共收集了几千条语录,然后分门别类编入26个话题中。将为读者提供一种直接感受,关于费曼的犀利,他的幽默感,他看世界独一无二的方式。
《QED:光和物质的奇妙理论》
作者:[美]米歇尔·费曼
译者:张钟静
出版时间:2012年12月
《QED:光和物质的奇妙理论》中,费曼对QED(即量子电动力学——量子场论中描述光与带电粒子相互作用的部分)做出了经典的颇其权威性的讲解。他运用日常的语言、空间的意念、具形的想象和他的著名的费曼图,而不是高深的数学,就QED的实际内容及其精神向外行读者进行了清楚明白而富于幽默的传授。徐一鸿的新序言将费曼的这本书和他对QED所做的创造性贡献放在历史发展的境遇加以考量,并进一步突出了费曼独特的富于感染力和启发性的风格。
1933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奥]埃尔温·薛定谔
表彰其发展了原子理论
《第一推动·生命是什么》
作者:【奥】埃尔温·薛定谔
译者:罗来鸥 罗辽复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诺贝尔物理学奖获得者埃尔温薛定谔的《生命是什么》是20世纪的伟大科学经典之一。它是为门外汉写的通俗作品,然而许多诺贝尔奖获得者都深受本书影响,其中就包括DNA双螺旋结构发现者沃森和克里克。本书收录在剑桥Canto系列丛书中,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彭罗斯亲自撰写了前言,本书将《生命是什么》和《意识和物质》合为一卷出版,后者是薛定谔写的散文,文中研究了那些自古以来就使哲学家困惑迷离的问题,和这两篇经典著作放在一块的是薛定谔的自传。通过对他一生的回顾和引人入胜的描述,提供了他从事科学著作的背景材料。
1921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
[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表彰其在光电效应研究的贡献
《爱因斯坦全集丛书》
作者:[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爱因斯坦全集》是有史以来科学史文献方面最具雄心的出版事业之一,已由美国普林斯顿大学出版社授权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独家出版发行此书的中文版。全集包括从爱因斯坦档案馆中选出的14000余件文件以及许多新发现的文件。全集出齐将超过25卷。包括爱因斯坦已发表的全部物理学和社会政治问题的著作,还有他的笔记,未发表的科学手稿以及他与20世纪著名科学家诸如洛伦兹、薛定谔、居里夫人、普朗克以及其他领域的杰出人物:弗洛伊德,罗素,萧伯纳,罗斯福等人的通信。全集不仅能够增进我们对爱因斯坦的科学与生活的认识,而且也为理解现代科学,政治和文化的互动提供了新的综合性的手段。
《爱因斯坦旅行日记》
作者:[美]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美]泽夫·罗森克兰兹 编
译者:方在庆 等
即将出版
化学奖
2020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珍妮佛·杜德娜
表彰其对基因组编辑的贡献
《破天机:基因编辑的惊人力量》
作者:【美】珍妮佛·杜德娜 【美】塞缪尔·斯滕伯格
译者:傅贺/袁端端(校)
出版时间:2020年12月
生物世界的基本规律是演化,演化的核心机制是自然选择,自然选择的基本单位是基因。
亿万年来,细菌在与病毒经久不息的鏖战中,演化出了一套适应性免疫系统:CRISPR。即,细菌会"记住"病毒的DNA序列,等后者再次入侵时予以反击,切断其DNA。
亿万年后,生物圈的后来者 ——人类——认识了基因,解开了DNA的双螺旋结构,学会了"阅读"基因。现在,有了CRISPR这把"上古神剑",人类更进一步,可以轻松地"编辑"基因了。这意味着,在未来,理性设计将逐渐取代自然选择,成为生物演变的动力。人类已经有能力重塑生物圈(包括人类自己)的演化,但我们能承担起这份责任吗?
CRISPR的发现与应用,是生物学进入21世纪以来最激动人心的故事,没有之一。CRISPR技术的先驱之一杜德娜与亲历者斯坦伯格,回顾了基因编辑技术的发展历程,展望了未来的发展趋势,并梳理了相关社会与伦理议题。本书值得所有关心生物技术与人类命运的人阅读。
2009年诺贝尔化学奖得主
[美]文奇·拉马克里希南
表彰在对核糖体的结构和功能的研究
《基因机器》
作者:【英】文奇·拉马克里希南
译者:何其欣
出版时间:2022年6月
核糖体就像生命编码的中央处理器,是细胞合成蛋白质的关键所在。作为破译蛋白质翻译的关键人物之一,诺贝尔奖得主拉马克里希南秉承《双螺旋》的叙事传统,在《基因机器》中坦诚地展现了解析核糖体的竞赛:经历磨合与不断重启,遭遇针锋相对的对手和激烈的竞争,偶尔会产生偏差和误解,但最终走向深刻而强大的真理。
作为一个印度移民、半路转道生物领域的物理学家,拉马克里希南以他"局外人"的视角,讲出了一个既靠天赋也靠运气并最后取得成功的精彩故事。本书的价值在于它不仅是对事实的陈述,也深度剖析了科学家在求索道路上感性的一面。
生理学或医学奖
2009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美]伊利莎白·布莱克本
表彰在端粒酶研究领域的成果
《端粒》
[美]伊利莎白·布莱克本
译者:傅贺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青春永驻、健康长寿是人类一直以来的梦想。中国有秦始皇派徐福去东海寻找长生不老药,西方则有冒险家下西洋寻找"青春之泉"。当人类逐渐解决了温饱问题,如何活得更健康、更长寿就提上了议事日程。
环顾身边,有人年过花甲依然精神矍铄,有人不到三十就已经暮气沉沉——这背后是什么原因?布莱克本等人发现,在细胞染色体的末端有一个叫做"端粒"的结构,它负责保护染色体,而端粒的长度与我们的健康水平和寿命息息相关。后续研究表明,端粒是心智影响身体的一个媒介。我们可以改变日常行为来保护端粒,延长健康年限,活得年轻、健康、有活力。
《端粒效应》一书援引了大量的科学研究,揭示了睡眠质量、运动、饮食甚至一些化学物质都会影响端粒,慢性压力、负面思考、人际矛盾、不和谐的社群关系也会伤害端粒。同时,本书也分享了许多有益端粒的食谱、锻炼身心的训练指导和保护儿童端粒健康的建议。最后,本书还为如何构建更健康的社会提出了建议,包括建立信任、建设绿色空间以及更加安全公正的社会环境。
《端粒效应》是一本阐述我们在细胞水平如何衰老的书,它也为如何活得长寿、健康、有意义提出了可行的建议。读过本书,相信你看待日常生活的眼光会有所不同。
199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澳]彼得·多尔蒂
《第一推动·人鸟与共》
作者:[澳]彼得·多尔蒂
译者:李绍明
出版时间:2021年9月
诺奖得主、免疫学家彼得多尔蒂教授的这本书,核心是这样一句惊人之语:鸟类比我们更早察觉到对我们的健康和环境的危险。在这本书中,多尔蒂带我们追随多种鸟类,从普吉海峡的凤头海雀到印度的秃鹫,从东亚的鸽子一直到澳大利亚大堡礁的楔尾鹱。他讲述了鸟类和人类之间复杂纷繁的互动故事,这些故事通常取自他在医学领域的亲身经验,以及人类一些微妙的、经常被视而不见的行为可以极大地影响鸟类的存在方式,并提出警示,现代人如何做,才是对鸟类、人类和地球的健康负责。
1972年的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杰拉尔德·埃德尔曼
表彰其关于免疫系统的研究
《第一推动·第二自然》
作者:[美]杰拉尔德·M. 埃德尔曼
译者:唐璐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大脑是如何产生出意识的?意识对人类知识有何意义?诺贝尔奖获得者杰拉尔德·埃德尔曼以生动的例子和隐喻,探究了人类意识之谜,阐释了我们如何得以理解世界和理解我们自己。
人类的大脑大约有1.5千克重,它是我们已知的宇宙间最为复杂的物质,大脑的褶皱的皮质上大约有300亿个神经元细胞和1000亿条神经突出连接。这个复杂的物质如何产生了意识?以及意识本性是什么?读完这本小书,会有一种豁然开朗感,但又能让你提出更多新的问题。
《第一推动·比天空更宽广》
作者:[美]杰拉尔德·M. 埃德尔曼
译者:唐璐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雨果说:世界上最广阔的是大海。比大海更广阔的是天空。比天空更广阔的是人的心灵。《比天空更宽广》探索的即是人的心灵与身体的关联,以及意识的本质的书。诺贝尔奖获得者、神经科学家埃德尔曼博士讨论了科学和医学的最新进展,探索了意识与因果、进化、自我发展的关系,以及感觉、学习和记忆的起源问题。
我们是如何产生感知、思想和情感?诺贝尔奖获得者埃德尔曼试图从神经元的活动来解释意识的产生。
《比天空更宽广》这一书名取自狄更生墓碑上的诗:大脑/比天空更宽广,因为/放在一起,大脑能将天空涵盖。意识这个让全人类为之着迷的议题,作者用简洁而优雅的语言,避开了专业术语,力图让普通人都能读懂。哲学家李泽厚先生强烈推荐。
1965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法]弗朗索瓦·雅各布
表彰其有关生物体蛋白质合成中的遗传调节机制方面的操纵子学说、DNA复制中的遗传性调节机构的模型、复制子学说等
《第一推动·生命的逻辑》
作者:[法]弗朗索瓦·雅各布
译者:傅贺/陈新华(校)
出版时间:2021年7月
这是一本关于生物学,特别是遗传学,的历史回顾。在书中,弗朗索瓦·雅各布追溯了人类对生命现象的理解如何从宏观过渡到微观,进而聚焦到分子尺度上。与此同时,他也考察了时间、偶然、个体等观念的演变。
长久以来,人类依据外形对生物进行分类。十八世纪之后,细胞成为研究的焦点,人类开始在细胞内寻找"隐藏的生命建筑",直到十九世纪发现了基因。二十世纪,人类解析了DNA的双螺旋结构,揭开了遗传密码的奥秘,由此开启了分子生物学时代。在书里,雅各布清晰地展示了每一次大规模的认知转变都是一次思想革命,彻底改变了人类对自身在宇宙中置何处的理解。
本书以遗传学的发展为例,描述了生物学理论的演变过程,诠释了科学发展的内在逻辑,论证了知识储备、技术条件与想象力如何为科学突破做好了铺垫。
最后,雅各布探讨了这个时代的若干基本问题:基因在何种程度上塑造了人类的行为?环境与人类的发育是什么关系?人类现在可以决定自己的演化了吗?
1962年的诺贝尔生理及医学奖得主
[英]弗朗西斯·克里克
表彰其与詹姆斯·沃森共同发现了脱氧核糖核酸(DNA)的双螺旋结构
《第一推动·惊人的假说 》
[英]弗朗西斯·克里克
译者:汪云九 等
出版时间:2018年1月
什么是意识?这是个世纪之问。
弗朗西斯克里克是一位善于提出问题并给出惊人答案的天才。
弗朗西斯克里克与詹姆斯沃森一道,发现DNA结构,改变了我们对生命本质的理解,从而名垂青史。
现在,克里克又一次站在科学的前沿,把他的注意力转到对人类意识奥秘的探索上来。克里克决定要揭示脑的复杂性,大胆探索人类存在的一些最基本问题:我们有自由意志吗?什么使我们成为区别于其他动物且具有感知能力的生物?灵魂真的存在吗?抑或我们只不过是一堆神经元的复杂集合吗?在这本具有开拓性和争议的著作中,弗朗西斯克里克向近代科学、哲学和宗教思想的根本基础提出挑战。
《第一推动·狂热的追求》
[英]弗朗西斯·克里克
译者:傅贺
出版时间:2020年9月
本书是弗朗西斯·克里克的自传。在这本书中,克里克事记录了那些激动人心的岁月里他所参与的科学工作,主要笔墨集中在自1953年发现DNA双螺旋结构到1966年破译遗传密码的这段时间。克里克记录了他看来具有普遍教益的科研经历,关于如何做研究,如何避免错误。从这些失败的故事里,更能感受到一位伟大科学家的思考和坚持。
1906年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得主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表彰其在神经组织学领域做出重要贡献
《大脑之美》
作者:[西]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
译者:严青/傅贺(校)
出版时间:2020年11月
圣地亚哥·拉蒙-卡哈尔(Santiago Ramón y Cajal, 1852-1934)是现代神经科学之父,也是诺贝尔奖获得者。他还是一名出色的艺术家——他绘制了近三千幅绘图,这是现代科学史上前所未有的传奇。他终生致力于研究人体最为复杂和神秘的器官——大脑的显微解剖结构。他有着超人的能力,能将所观察到的图像和自己的理念可视化,这要归功于他在显微镜前投入的大量时间。在这种能力的帮助下,他建立起了许多基础的概念。直到今天,这些概念依然在为我们理解大脑提供引导。卡哈尔做出了许多发现,其中最为重要的之一便是他认为大脑是由单个的神经细胞,即神经元所组成的。过了半个世纪之后,直到20世纪50年代,由于电子显微镜的发明,这一观点才得到了确切的证明。
卡哈尔的绘图来自他大量的观察。这些绘图不仅因其空前的准确性而成了科学的里程碑,对于描绘及探索人类本质的艺术来说,也有着重大意义。《大脑之美》这本书重印了八十二幅卡哈尔绘图,按照大脑中的细胞、感觉系统、神经通路、发育及病理的顺序安排成了四个部分。每幅图旁还有埃里克·A·纽曼所作的描述性注释。这些绘图既包括卡哈尔为大脑皮质中的锥体神经元绘制的著名"肖像",也包括了阐释视网膜神经回路里信息流向的出色示意图。
拉里·W·斯旺森的传记性文章对卡哈尔进行了介绍,并描述了他的科学成就。文中还配有一系列卡哈尔探索性的细致自拍像。林德尔·金和埃里克·希默尔则探讨了卡哈尔的绘图艺术之谜。珍妮特·杜宾斯基则介绍了现代大脑成像的例子,卡哈尔的发现正是这些现代技术的基础。
来源: 湖南科学技术出版社
更多精彩内容,请在应用市场下载"晨视频"客户端。欢迎提供新闻线索,一经采纳即付报酬。爆料微信关注:xxcbwx,24小时报料热线0731-85571188。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1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
头条 22-1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