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产剧续作,为啥总是一鸽再鸽?

时间:2022-10-28 08:53:40 来源: 新周刊


近期,一直被剧粉催更的《大宋少年志 2》终于更新了进度:官宣演员阵容。


【资料图】

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再次被提起:为什么国产剧续作总是一鸽再鸽?

而这部剧的 " 虽迟但到 ",给人一种续作终于要支楞起来的感觉。就在不久前,也有多部剧集的续作先后上线:《少年派 2》《欢乐颂 3》《二十不惑 2》。

但这几部作品中,有的口碑持续翻车,有的质量与热度不成正比。这也并不新鲜,复盘过往项目可见,千呼万唤始出来的续作不及预期,很多项目都停留在第二季。于是又牵扯出一个相关问题:为什么国内无法做出成功的系列剧?

需要明确的是,这里说的系列概念对应季播欧美剧,其最大特点是边拍边播、排播稳定,一部剧持续输出 5-7 季也很常见,而对成功标准的界定,则同时包括内容品质和商业价值两个方面。

站在观众视角上,上述两个问题的答案往往与演员有关。在第一部之后,演员片酬上涨,戏约增加也让档期难凑;其次是剧本质量及进度,王倦一个编剧的身上就背了好几部剧的 " 欠债 "。

通过与从业者们的交流,娱乐资本论发现答案不止于此。国产剧系列化这件事,涉及到作者、演员、主创、制作公司及平台的各方博弈,同时又在政策、环境等因素影响下而不受控制。即便如此,面对其商业价值、品牌效应带来的吸引力,系列化就像一座必须要逾越的高山。而且这种趋势在今年越发明显,从制作公司到平台,有人已经给出成绩单,有人在赶着交卷,也有人在拓新路。

是时候聊聊国产剧系列化的问题了:所谓的 " 续集魔咒 " 是如何形成的?国产剧系列化究竟难在哪?从业者在探索中找到了哪些解题思路?

续作扎堆背后:口碑下滑、延续性不足

对于优质国产剧往系列化发展,观众往往是持欢迎态度的,但现实是,结果时常让人空欢喜一场。制片人大喜总结,做出一部让观众满意的续作并不容易,大致要满足以下几点:

第一,保持剧作整体水准

近期的几部续作中,最典型的是《欢乐颂 3》,继第二季的口碑危机之后,由于人设和情节不落地、演员演技等原因再次遭遇负面评价,豆瓣评分跌破系列最低——开分 4.6。仍以豆瓣评分为标准,此前的系列化作品,比如《无心法师》《心理罪》《河神》等,几乎都没能保住首部的口碑。

第二,原班人马回归

一直以来,大部分续作都无法聚齐原班人马,《二十不惑 2》的女主回归了三位,甚至像《欢乐颂 3》一样迎来阵容集体大换血。过往项目中,因为韩东君等演员是制作公司唐人的签约艺人,《无心法师》是为数不多主演统一的系列;《暗黑者》则是另一种例外,饰演男主的郭京飞同时担任监制。

而换角是观众最不愿意看到的一幕,原班人马塑造的角色深入人心、演员间的演技差异,都会造成观看门槛。

对《法医秦明》《河神》的很多剧粉来说,在第一部中饰演男主的张若昀和李现,其位置始终是难以替代的;在《将夜》《我只喜欢你》的相关评论中,有不少观众表示,王鹤棣、虞书欣不是在演角色,而是在模仿前一部作品中演员的表演。

第三,剧情发展符合观众预期,尤其是 CP 线

相比普通剧集,观众对系列化作品通常有着强预期,会预判情节和人物关系走向。但基于换角等原因,这点也很难实现。比如,《二十不惑 2》中的姜小果、梁爽和段家宝都有了新的感情线,从高达 8.1 的豆瓣评分来看,观众对其作为续作的认可度可见一斑,但仍有很多观众因 CP 被拆而惋惜。

还有部分系列让观众陷入漫无边际的等待。《庆余年》《大宋少年志》都播出于 2019 年,但第二季都迟迟未开机,前者还处于剧本阶段,# 李小冉说庆余年 2 剧本还没出来 # 于昨日登上热搜,后者的最新进展则是网传将于 9 月开机。

但好在,这些都是已官宣的项目,用观众的话来说,欠债迟早要还上。更考验观众耐心的是那些呼声高但悬而未决的剧,比如《御赐小仵作》《侠探简不知》。

版权纠纷、档期难凑,为何国产剧不易长久?

抛开做得好不好,能将续作推出已经相当于一种成功,而不论是沦为狗尾续貂,还是落入口碑、热度难两全的境地,这些结果都说明,国产剧系列化始终是摆在从业者面前的难题。

大喜告诉小娱,自己一直在尝试系列化,尽管还没有做出成功案例,但积累并收集了不少经验教训。如果能吸收以下建议并顺利落实,会离成功更近一步。

建议一:改编 IP、搞定版权,启用靠谱编剧

梳理相关项目可见,国产剧系列化大多依赖 IP,对应到创作流程,版权是第一道难关。改编长篇 IP 有天然优势,但版权归属不统一会给系列化开发造成障碍,那观众看到的就并非系列,而是七零八落的不同版本了,比如《法医秦明》。作者选择拆卖版权或按进度写一部卖一部,都很容易出现这种情况。

另一种情况是,当原著体量有限或可用素材有限,一部剧就能把 IP 消耗完。很多时候,推出续作也意味着脱离作者进行输出,新的问题又出现了。

因为后续内容需要原创,在基本创作外还要考虑只沿用概念还是续写故事,而这个过程不仅存在版权风险,还会拉长项目周期,消耗市场和观众的耐心。据了解,《摩天大楼》第二季的开发就一度卡在前期阶段,今年年初时正由第四拨编剧在打磨大纲。

建议二:抱到 " 大腿 ",再考虑原创

备受行业推崇的 IP 改编尚且如此,本就罕见的原创项目要想系列化则属于难上加难。

2020 年的《侠探简不知》是近年黑马剧之一,搜索其关键词,能在社交平台上看到大量期待后续的呼声,今年 4 月 10 日是其播出两周年,编剧看到观众觉得很难有第二季的猜测后表示 " 大概是有的 "。这个回答虽然让人有所期待,但也可以理解成前途未卜。

此外,项目进展也取决于主控方与编剧是否能建立长期合作,如果答案是否定的,前者会找其他编剧接手。相比之下,原创项目更换编剧的风险性比 IP 改编要高,站在编剧的视角上也更为微妙——很容易出力不讨好。

而这种情况在行业里并不少见,编剧阿杰正在接触的一个项目就是原创剧集的续作,还处于和片方沟通的阶段,难以抉择的一点是,延续之前的风格还是加入新的东西。

建议三:谨慎选择优势题材,创作易、过审难

回到内容层面,在讨论系列化有优势的题材时,不得不提的是刑侦、律政和医疗,在强设定下,可以将故事置于相对固定的空间里,且很适合做成单元结构。但它们同属审查的重点关注对象,项目过审的难度系数在不断上升,道现阶段,这类项目在立项前都要先交给相关专业机构进行审核。

同时,本就不存在的 " 标准 " 也在发生变化。编剧汤祈岑告诉小娱,《暗黑者》系列的创作过程就经历了这种变化,这也是第三部与前两部相隔时间较久的原因之一," 以前能写的东西后来就不能写了。"

建议四:原班人马回归是底线,要么就提前规划

以人物成长为主线的故事同样有系列化空间,比如《少年派》《二十不惑》,这也引出另一方面的难点——码盘。

对观众来说,原班人马的回归是剧集系列化的意义之一,但这点向来是最难实现的,第一季走红会导致演员片酬上涨,此外还要协调多位演员的档期。编剧王深林提到,这两个因素不是全部,由于此前的成功案例太少,也存在演员对续作没信心、不想演的情况。

在根本上,出现这些问题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大部分国产剧都是看到市场反馈后才决定系列化的。也包括《暗黑者》。汤祈岑回忆,在筹备第一季的 2013 年,国内做网剧还处于试水阶段,投入成本也有限,所以前期目标只是先把项目做出来。

这会埋下不同的隐患。比如,为了趁势推出下一部而压缩剧本创作时间,剧作质量也会随之下降。随着系列化形成趋势,也有片方在有意向时同步准备剧本,再依据市场反馈做最终决定,但能不能用得上又是另一回事了。再者,缺乏前期规划也会影响其它生产要素。不止是演员难以回归,也包括编剧、导演等主创。从过往的国产系列剧来看,大部分项目都没能保持统一班底。

而真正致命的是,这种 " 走一步看一步 " 的观望态度也说明,片方并未想好要做什么。

整体看来,只有由头部公司或平台牵头并提前规划的项目能够成为例外。比如《庆余年》《鬼吹灯》,这两个项目都事先搞定了版权、演员及主创团队,企鹅影视与七印象合作的后者提前准备了五部的剧本,但还是无法保证更新频率。按照目前进度,它们似乎很难实现各自五年三季、每年一季的计划了。

往前追溯会发现,早在卫视时代,国产剧就对系列化多有尝试,有些作品已被如今的观众视为经典,但其中包含时代滤镜的成分。《神探狄仁杰》也存在版权问题,导演和制片人分道扬镳之后,分别推出了两版第四部,一部改名为《神断狄仁杰》,另一部于 2017 年才姗姗来迟,但质量明显下降;《重案六组》系列的主演中,只有饰演季洁的王茜做到了常驻。

可见,国产剧系列化之难其实是历史遗留问题。只不过早期的内容水准更有保障,能做到让观众 " 真香 "。而如果用一句话来总结这件事在当下的难点,应该是:它既涉及到作者、演员、主创、制作公司及平台的各方博弈,也在政策、环境等客观因素影响下而不受控制。

难做还是想做,国产剧系列化路在何方?

看起来,国内影视行业并非系列化开发的优质土壤,但从业者又对其难以割舍。

除了大喜,不止一位制片人曾对小娱直言做系列的憧憬," 其实所有公司都想做系列 "" 一直想做,但还没成功 "。王深林也观察到,这两年接触过的很多项目里,制片方都提出想采用开放式结局,为后续留一个可能性。

这背后的原因并不难理解。首先是商业回报,《欢乐颂》系列是最好的案例,第一季成为现象剧后,第二季的招商表现抢眼,在口碑下滑、原著故事已经拍完的情况下,又启用新 " 五美 " 并由阿耐担任编剧,一口气启动了后续三部,播出的第三季依旧不缺品牌支持。

企鹅影视主导的《鬼吹灯》系列则属于另一种典型,对于这样的大 IP,要想还原原著并实现其改编价值,往往需要较大规模的投入,如果只做一部,很难实现盈利甚至收回成本。

其次是品牌效应,王深林此前接触过一个由制作公司发起的系列化项目,除了内容考量,借助系列打品牌也是对方的明确诉求。在成功的前提下,系列化的持续性有助于制作公司彰显产能、积累赛道优势,从而获得更高的声量。

对平台来说也是同理,此外,与系列进行强绑定还能提高用户粘性,形成稳定的排播。说得大一点,则同时是剧集行业工业化水准的一种证明。

最后是具体操作上,王深林表示,相比开发新项目,有第一部的数据和反馈作为支撑,制作方还是更愿意推进续作,因为这意味着更低的试错成本以及热度上的先发优势,就像 IP 改编比原创更吃香一样。

那么,谁在跟进系列化探索?面对层层难题,创制端是如何进行系列化开发的?

结合过往作品及平台片单来看,制作公司方面,最出成果的还要属头部玩家,比如,正午阳光、柠萌影业、新丽传媒,略有不同的是,前两家的自主性更高,而新丽对系列化的专注与腾讯影业、阅文的合作及规划有关。

除了它们,另一些打造过优质、甚至爆款项目的公司也在打系列化这张牌,比如留白、五元等,只是处理方式和赛道有所区别。

前者创始人徐康曾在接受媒体采访时提到,公司剧集业务的关键词之一就是系列化开发,他认为," 在这个行业阶段,一年一清零的做法太过时。" 目前看来,马伯庸 IP 似乎为留白的相关规划提供了可能。后者则在悬疑赛道上占据一定优势,从《白夜追凶》及包括 12 集短剧在内的部分项目中,都能看到系列化探索的痕迹。

平台方面也在以不同打法进行布局。其中,芒果 TV 发力明显,除了近期的《少年派 2》,《大宋少年志 2》《长安十二时辰 2》也出现其最新片单中,而湖南卫视一直是系列化开发的先行者;青睐大 IP、与企鹅影视强绑定的腾讯视频也手握多个系列:《欢乐颂》《鬼吹灯》《斗破苍穹》《斗罗大陆》。

优酷在系列化上有明显的题材偏好,先后推出《重生》《重生之门》《庭外》,深耕悬疑;相对而言,爱奇艺的兴趣更集中于剧场化运营,但反向来看,提高用户粘性、实现商业价值等效果是类似的。

而所谓的解题思路,其实就藏在以上这些尝试与布局中。除了常规开发方式,即类似于欧美剧的季播化,在同一背景之下、围绕同一群人持续性展开故事,国产剧系列化呈现出多元玩法。

其中一种是以细分题材形成系列,适合由制作公司主导。比如柠萌,以教育为主话题,打造了包括《小别离》《小舍得》《小欢喜》在内的 " 小 " 系列,《二十不惑》《三十而已》《四十正好》则统一被归置为女性系列。

另一种则以作者及其 IP 为核心展开的 " 宇宙 ",在不同平台及公司的共同推进下,指纹、紫金陈和马伯庸宇宙都在逐渐成型。这个过程中,平台通常扮演着更重要的角色。

尽管这些系列不存在季播剧的延续性,但也在一定程度上放宽了受众面,有利于受众积累及引流。从操作上来讲,对演员档期没那么高要求、不同项目可以同步推进,成功率也相对更高。

经过多年来的探索,从业者们似乎已经形成共识:抛开无法边拍边播这点,国产剧仍然很难实现真正意义上的季播,或者说普及这一模式。在这种情况下,国产剧系列化趋势中也出现了细分玩法和选择,可以预见,除了继续等待,观众会看到国产系列剧的更多打开方式。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