尽管蝉主经常 5G 网上冲浪,但也不知道,如今的网友居然都已经开始" 夹子音鉴婊 "了。
前段时间,某视频平台的 up 主发布了一则调侃自己有 " 夹子音 " 朋友的视频。
【资料图】
视频中原 up 主并没有恶意,更多的也只是在调侃一些说话方式。
但我们也能看到评论底下,那些因为天生声音比较细声细语和软萌,然后被说是夹子音,从而受到 " 人身侮辱 "" 荡妇羞辱 " 的网友并不少。
" 夹子音 " 这个词现在已经完全变味,甚至成为了一种鉴婊方法:
" 全民厌女本来的事 "
" 这个话题竟然就已经变成鉴婊了 "
" 烦死这些词了,还有天天茶来茶去的,没劲 "
" 左右不过是找各种理由骂女人罢了,容貌着装姿态表情身材言语妆容都不够骂了 "
" 夹子音鉴婊 " 在蝉主看来,与之前的 "XX 媛 " 并无差异,都充满了嘲笑、羞辱狂欢的厌女本质。
从玩梗到侮辱,
现在还夹子音鉴婊?
先来简单科普一下现在网络普遍认为什么才是夹子音?
它指夹着嗓子说话,让声音的声线变得非常细、非常嗲,让听到的人感觉难受。
夹子音之所以能火出圈,还是源于去年某短视频平台的博主" 三十七度八 ",她发布了一则大约 10 秒的短视频,视频中博主的声音非常嗲和娃娃音,说着:
" 我买了个小风车,阿巴啊,哈 ~"
" 三十七度八 " 这十秒被称为夹子音教科书,一时间引起了所有人的争相模仿,简直就是流量王。
直到后来,聂可以一首《MC 来了》又把另一种反差萌风格的夹子音唱出圈,一个月就涨粉超过了 180 万,直播间人数最高有 120 多万。
没有人在那个冬天能逃得过:" 台北下的雪你说那是保丽龙…叮叮当叮叮当… "
大家对于看完夹子音的相关视频都是处于一种状态:一天不看浑身难受,一看难受一整天。
但也因为这种比较嗲细、轻柔的声音,听上去比较幼稚化,并不是所有人都能接受,甚至有人听到就不自觉地握紧拳头。
小风车逐渐被称为是夹子音的 " 万恶之源 "。
而如今这个词,从玩梗到荡妇羞辱,只用了 1 年都不到的时间。
今年 8 月份,某短视频博主就是 " 夹子音 " 的受害者,她在网络上弹钢琴翻唱已经 3 年多。
因为自己声音天生比较细,又出了 " 夹子音 " 一词,结果不断被网暴在谄媚。
底下评论都是说具有夹子音的女性是搞擦边,是妓女,明码标价,进行各种荡妇羞辱:
" 真他妈恶心 "
" 来一针退骚针 "
" 她下一秒就要坐上来了 "
" 小红书也有很多女的喷她,难得一致了 "
大家如今都以为夹子音的定义就是声音细、嗲、甜美。
但实际上,它并不是形容大家所理解的 " 夹着嗓子说话 "," 夹子音 "是从骂人的" 夹 B 音 "衍生出来的。
所以说这个词的诞生之初,其实就已经充满了性别歧视和荡妇羞辱,是带有厌女色彩的词汇,仿佛说话嗲一点就要被人人喊打。
无论是过去的 " 鉴媛 "" 鉴擦边 ",还是如今的 " 鉴婊 ",这些现象都证实一句话:厌男是情绪,厌女是文化。
厌女社会中,
被构陷的终究是女性
前段时间,虞书欣在《苍兰诀》中饰演非常精灵善良的小兰花,说话语气自然是属于比较细的那种。
结果网络就开始了一些鉴夹子音,讽刺虞书欣的声音就是故意装的夹子音,目的为了吸粉装可爱,甚至不断去找视频验证虞书欣以前是可以正常说话的。
现在网友对夹子音的态度其实就跟以前的娃娃音差不多,想想林志玲因为娃娃音都被骂了多少年。
很多人看起虞书欣被如此鉴夹子音,也会想起自己。
她们都因为天生的嗓音就要莫名受到无数的揣测和指控,被贴上心机女、打擦边等等的标签,面对这些莫须有的指责,她们甚至陷入一个 " 自证的陷阱 ",自证自己没有装。
也是因为这些标签,这些在大家看来无所谓的梗,实际上都在伤害着一部分人,她们变得自卑,开始害怕说话。
但不要把自己有意识或无意识的厌女言行,去包装成所谓的 " 自由 "。
" 夹子音 " 所延伸出来的问题其实和 " 媛 " 是一样的。
词汇最终都变成了攻击女性的工具,让女性陷入自证清白的循环,也像一面高悬的明镜,照出了无数人的厌女病。
父权社会下的厌女行为从未消失过,男性对女性的凝视与鉴婊是纯粹的恶与无知。
例如前段时间因为高铁不售卖卫生巾的事情,就足以在热搜上争论三天。
男的直接对女性发起道德攻击,认为是女性索求太多,太过苛责,是时代的巨婴。
与此同时,女性和女性之间的鉴婊和恶言相向的现象也存在。
不管你想不想承认,当女性之间也产生以羞辱的方式来摧毁对方的社会地位时,必然加深这个社会的厌女环境。
同理,以证实对方是坏女人来衬托自己是好女人,并不会让你身上那些女性枷锁减少,相反这种雌竞,也会不断物化自己和男凝自己,男性能享受到的的性别红利,根本轮不到你。
在自证的漩涡中,女性都在同一条船上,也不会放过任何一位女性。
这两天在社交平台不断传播的,还有一些模仿性侵拍照潮流。
被对方捂住嘴这一姿势,原意是儿童的反性侵宣传。
明明是非常严肃非常伤痛的一件事,但却因为一些风靡的模仿,不断被搞擦别搞娱乐化,受害者以后发声的机会也变得越来越难。
模仿性侵拍照,和当年玩家暴妆的性质也是一样的。
当年万圣节出现了不少人将 " 家暴妆 " 作为节日妆容,那些家暴案件,成为了不少人的妆容灵感素材。
满脸伤痕,鼻青脸肿,血痕结痂…各种家暴的伤痕被玩得不亦乐乎。
" 我被家暴了,我可太酷了。"
而这些看上去好像是可调侃玩味的谈资,实际上都是家暴受害者血淋淋的伤疤。
我们需要的是反暴力,而不是借着所谓的家暴妆容去传输一种我被打也很美很酷的错误价值观,它带来的不应该是一种优越感。
而如今那些来流量快,出圈的玩梗,不过是在变相的进行着性别歧视和侮辱,同时也在压榨女性的发声空间。
正如在微博上一条热转所说的:
" 当女性都开始娱乐化暴力和性虐,环境施加的伤痛和不公平待遇的时候真的没救了,加害者会更加肆无忌惮:你看,她明明就很开心啊!"
当恶言真正扑向自己,才觉得这一切不好笑时,早就已经为时已晚了。
头条 22-10-30
头条 22-10-30
头条 22-10-30
头条 22-10-30
头条 22-10-30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9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
头条 22-10-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