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苗伟山 田晓丽
来源:中欧商业评论(ID:ceibs-cbr)
(资料图)
人生如戏、全靠演技,我们正在进入一个数字化的表演性社会。人设,这个被用于描述明星形象打造的概念,已经成为普通人的日常线上实践,人们在不同的社交媒体平台上积极主动地经营着自己的形象。
在工作场合中,这种数字化的人设也经常被比喻成个人的品牌、名片和或 " 身份证 ",既是公司快速了解和定位员工的方式,也是个人获得关注、资源和晋升的重要方式。
因此,我们经常在网络上看到类似 " 职场中,正确的人设能让你事半功倍 "、" 职场人设,决定你的薪资和层次 "、" 职场表演艺术家,上班自带人设 "、" 人设立得好,职场没烦恼 " 等流行话题。
关于职场人设的热烈讨论也引发了一些有趣却容易被忽略的问题:受过高等教育的都市职业女性是如何看待职场中的性别扮演?她们选择了哪些人设?以及社交媒体在人设表演和性别权力关系中扮演了什么样的角色?
带着对这些问题的好奇,笔者访谈了 48 位来自北上广深、接受过大学教育、经济上能自给自足的城市中产阶级,试图探究社交媒体生产出什么样的职场性别关系,女性如何理解自己的性别和职业之间的关系,以微信为媒介的平台如何影响了职场女性的性别实践,以及每种人设可能带来的风险与意想不到的结果。
笔者发现," 人设 " 这个概念揭示了一种更加动态、复杂和系统性的职场互动机制。根据访谈结果,我们辨识并总结了当代中国职场女性在微信上的三种人设:
人设 A —强调职业身份,弱化性别身份;
人设 B —强调女性气质,弱化职业身份;
人设 C —展演女性气质,通过肯定男性上司的男子气概来取悦他们。
1
人设 A:职业女性与女汉子
被朋友戏称为典型的 " 三高 " 女性(高学历、高收入和高职位)的 Tracey 在美国常春藤大学完成了自己的博士学业,进入一家中国顶尖的科研机构,领导着一个前沿实验室的整体工作。
即使在事业上自信满满,聊到工作场合中的微信使用,Tracey 还是充满了疑惑," 你说,我到底应该在微信上扮演一个什么样的女性科学家身份?"
西方文化中,大家习惯将工作和私人生活分开,对于在 Facebook 上添加同事也持有相对谨慎的态度。而微信作为中国的超级软件,将工作与员工的私人生活混合在一起,这对员工在微信上的自我展示以及互动都带来了极大的困扰。
即使在海外留学近十年,回国后 Tracey 也马上敏锐地意识到了在工作场合中微信使用的重要性,特别是在这上面的性别展演。
与 Tracey 聊完的几周,我发现她更换了微信头像,将原来的一张穿着休闲装、在旅行途中对着镜头微笑的照片,换成了一张身着职业套装、表情沉稳的职场女性标准照。
Tracey 的情况并不少见,像她一样拥有着良好教育、特定专业能力、并且有事业进取心的女性,往往采取人设 A,即强调自己的专业能力,并弱化作为女性的性别身份。这类女性对职场往往有类似的理解,即职场是公共性的,而性别身份是私人性的,在以男性为主导的职场环境中,她们倾向于采取将女性身份与工作相分离的去性别化策略。
正如一位访谈者说的," 公司雇你来是做事的,不是做自己的。所以不管你是男是女,请把你的私人事件放到一旁,因为只有专业人士才会受到尊敬。"
职场中的人设打造不仅在于更换头像,而是包含了一系列全面的表达、行为和互动。在网络空间中,区分性别和和职业身份的最重要的空间之一是微信朋友圈。一些女性受访者指出她们在微信朋友圈从不张贴任何与自己性别身份有关的内容,担心会产生不良的影响。例如一位女性实习生说自己之前老发一些关于美容方面的帖子,这让她的男同事们认为她没其它更好的事情可做,认为她不重视工作。
正如一位 20 多岁的女性说的," 如果女性在职场中没有优势,为何要一直向别人强调你的女性身份呢?"
我们发现,强调专业身份不仅仅包含去性别化甚至镇压女性性别身份,而且还通过与男性特征的联系来重塑性别。例如一些女性受访者甚至尝试效仿占支配地位的男子形象,以此合理化他们的职业身份。
许多受访者使用 " 女汉子 " 这一词汇来定义像男人一样的女性(积极含义)。一个女性管理者表示,需要表现出男子气概来获得职业晋升。
职场中的 " 女汉子 " 人设似乎在媒体话语中被大力赞扬,有研究也证实了女汉子更容易受主管欢迎,且有更大概率晋升。女汉子展现出她们的成功是基于工作表现,而不是她们的女性身份,因为她们也是 " 男人 "。
但是,采取这种类型的人设也需要付出代价。一位女性艺术从业者认为高地位意味着更少的私人空间,微信人设既能保护自己也会限制自己。
正如一位职场女性分享," 人总有一些难过的时候,想去倾诉,想去发泄。但是我不能在微信展现我的脆弱,因为(作为职场专业人士)我本该坚强。" 另一个女性感觉自己在职场上被排斥,因为只在微信上展示工作而不是私人议题,大家觉得她保持神秘,不愿意和别人互动。
总之,人设 A 并不能改变或抵制职场微信呈现的性别不平等现象。当人设 A 采用一套系统的行为要求,通过与在社会中占支配地位的男性气质保持一致来(再)生产在线性别秩序时,性别不平等的问题经常在工作中被妥协、甚至被牺牲。
2
人设 B:人畜无害、
符合 " 性别认同 "
Lily 在一家教育培训机构上班,尽管上班多年,每次回家,父母总是告诫她,作为女孩子,工作中不要表现的太能干,要学会示弱,没事多给同事在微信上点赞。
当我询问 Lily 如何理解父母的建议,她说父母也并非多虑,这是他们多年身处中国职场,凭借朴素的人生经验慧总结出来的生存之道。
中国的职场,某种程度上复制了家庭中的男女分工和性别权力关系:大家对于女性的期待以温柔 / 柔弱、听话和忍耐为诉求,女性被期待承担辅助性的行政工作,而非带领团队的领导者。
在我们的访谈中,一位男性访谈者说的," 我们在招聘的时候,更倾向于招聘些性格温柔的女孩,看起来自信满满的、冷静独立的,是很好的,但是(我们)可能 hold 不住,不好管。"
选择人设 B 的女性通常把职场比作后宫,也许受到了《甄嬛传》等当代中国流行电视文化的影响。在宫廷剧中,妃子只有通过皇帝的支持才能取得成功,这与一种流行的心态相呼应,即人与人之间的关系,尤其是和有权人士的关系,比工作技能更重要。没有能力抵制不平等关系框架的女性,或没有强烈职业抱负参与办公室政治的女性,更喜欢表现出以关系为导向、遵从传统性别规范的人设。
但是,人设 B 的展演也并非易事,要求精通网络元素和资源,并且创意性地铸造一个自然的、始终如一的数字形象。一位拥有博士学位的女性回想起她早期工作时,会有意发布一些温暖人心的生活片段,例如烘焙蛋糕,给人营造一种体贴、有能力维持和谐人际关系的形象。
但因为微信上的互动往往是即兴演出,可能会面临不同的反应,又增加了表演的难度。
一位女性大学副教授曾转发了一句中国作家汪曾祺的名言," 栀子花粗粗大大,又香得掸都掸不开,于是为文雅人不取,以为品格不高。栀子花说,‘去你妈的,我就是要这样香,香得痛痛快快,你们他妈的管得着吗!’"转发不久,她就接到了主管男性领导的电话,质疑她为什么发这个帖子,是不是不服管,因为男性领导将这个帖子当作对他领导地位和权威的挑战。
另一个案例是在朋友圈分享自拍的年长女性引起了男性受访者的不满," 为什么这么大年龄还发自拍?她们是觉得自己好看,对男性有吸引力吗?"
为了在朋友群组中维持温和的人设,人设 B 还通常使用特定的话语和腔调。例如,与其沟通确认时使用标准直接的 " 好的 " 不同,她们会使用更加亲切友善的语气词,例如 " 好呢 " 和 " 好呀 "。
我们在访谈中辨识出人设 B 大致分为两种类型。
第一种类型是以家庭或者生活为重心的、年龄稍长的女性角色。在我们的访谈中,有人将这种人设描述成 " 大妈 ",这些女性大多不担任领导或管理职位。例如,一位已婚女护士经常在微信朋友圈发布与养育儿女或娱乐相关的内容。
第二种类型是傻傻的、可爱的、不具有威胁性的 " 傻白甜 ",这种类型的女性往往类似偶像剧主角,完美映射了中国男性对理想女性的幻想。
" 大妈 " 和 " 傻白甜 " 向别人(以及她们自己)证明了她们认同性别期望,从而获得认可,这种表现或许也是男性凝视下自我规训的一种形式。
在我们的研究中,充满着性别倾向的表情包也是这类人设最经常使用的方式,来建构她们的女性形象。一位男性工程师注意到他的年轻女同事经常在微信群组中使用可爱的表情包。另一位年轻女性说自己倾向用各种小猫做表情包,因为它们看起来更能体现女性的柔和气质。
我们发现,人设 B 通常处于公司的较低层,这限制了她们的网络性别表现。尽管有人相信人设 B 会保护她们,但一些受访者承认人设 B 是一把双刃剑。女性气质广泛被认为与以异性恋男性气质为特征的领导力不相容,所以人设 B 通常被认为是无能力或不以职业为导向的人物形象,从长期看会阻碍女性的职业发展。
3
人设 C:发挥性别资本,
" 拿捏 " 两性关系
我们在访谈中发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特别是一些男性受访者提到,有女同事会在微信群或者朋友圈和上司打情骂俏。尽管大部分女性受访者都否认自己做过类似的事情,但她们也承认身边确实有女同事会这么做。
这类女性一般独立性比较小,离开这份工作的成本较大。她们需要依附他人(特别是领导)和某一体系制度之下。因此她们认为,与领导的关系比工作能力或者业绩更加重要。性别,在她们这里,作为一种弱者的武器,反而成为一种资本。通过刻意地对两性关系进行调节,来柔和严肃的工作关系。
有的男性访谈对象认为,职场上最厉害的其实是女性员工,如果放得开,她们既能撒娇卖萌,扮演小女人,博领导欢心;又能喝酒豪爽,和男性称兄道弟。
一个受访者告诉我,平时和领导直接面对面互动的机会不多,但是有了微信,就有女同事经常主动创造机会在微信上和领导互动。比如她和这个女同事一起加班,这个女同事就会发加班的照片给男领导,说我们还在加班啊,需要领导的关怀啊。最后领导点外卖送咖啡和奶茶等给她们。
女性也经常被期待扮演鼓掌、献花以及调节气氛的角色,正如一位男性受访者说的,有时候男性的发言 / 行动,特别是男性领导,期待得到女性的反馈和认可,满足一个成年男性的性别尊严。
这也被另一位女性受访者所证实,有时候领导在群里发信息,就有女同事扮做迷妹或者粉丝的样子,说一些 " 哇撒!好厉害耶!鲜花表情包 + 女生痴迷的表情包 "。由此,男性和女性在微信的网络空间中完成了一个性别脚本的互动。
正如一个女性受访者所说," 在这个过程中,你也没有真正地失去什么,不过就是嘴巴甜一些,发一些话语或者图片。反而可能在工作上会顺利很多,这个很划算,何乐而不为?"
由此可见,和第一种压抑女性特征强调专业性的女性不同,这类女性员工将公与私混在一起,通过私人性(充分展演女性特征)来达到公共性(工作中的顺利、晋升或者发展)的诉求。
但是,并非所有女性都是被迫去展示个人的性别特征。
在我们的访谈中,一位市场销售的女性受访者很直白地说," 性别本身就是女人的资本。既然老天给你这个资本,为什么不用呢?面对领导或者客户,你不要把他当做领导,你要把他当做一个男人。这个时候你们的关系就不是领导和下属的关系,而是男人和女人的关系。只要你能转化成这种关系,很多事情就迎刃而解。"
一些男性受访者也指出这种现象,他们往往用 " 高情商 " 去解释这些利用性别优势周旋在职场中的女性。
我们发现,对这种现象最不满的往往是来自同样性别阵营的其他女性。一位女性受访者认为自己的另一位女性同事天天在群里对男性员工撒娇," 丢我们女人的脸。" 当我询问她具体做了什么,这个受访者说,那个女性把自己的自拍做成表情包,经常发在工作的微信群里,比如领导布置工作时,她会发一个自己往前冲的照片,配字是 " 冲啊,我们是元气满满的美少女。" 当领导在群里发火的时候,她就发一个委屈的自拍,配文是 " 小女子知错了 "。
但是,人设 C 同样面临挑战,最大的挑战就是网络性骚扰。当性别作为一种资源被交换,恰当和不恰当行为的边界就模糊了。
很多女性受访者往往选择忽视来自男同事和主管含蓄或露骨的性暗示。作为被动应对机制,她们会删除或屏蔽色情信息或图片,而没有选择与骚扰者对峙,要求他们停止骚扰。
根据访谈,我们发现这些女性已经计算出了抵抗的利弊,而一些相互交织的复杂原因导致了她们的集体沉默。
首先,中国职场被男性文化所主导。男性通常开一些性别玩笑来创造亲密感或者寻找借口," 没什么大不了,我们都是成年人了 "。此外,女性也担心受到诸如 " 为什么男的就找你 " 等羞辱言论造成二次伤害。
其次,涉及到职场中的权力结构以及职场女性不平等的地位,性别平等并没有得到充分重视,而针对网络空间性骚扰的政策也相对不太完善。
最后,包括女性自身在内的许多人,淡化了网络性骚扰的严重性。一些人为了自我保护,将数字自我和现实自我分离。" 如果只是在网络上并且不涉及任何肢体接触,我能够容忍。"(S29, 女性,单身,会计)。
4
人设扮演:一致性、
灵活性与人设崩塌
尽管以上所讨论的人设类型和策略不同,但所有人设和策略都面临着类似的挑战。人设必须与现实生活产生共鸣,才能进行自然和真实的互动。
而微信使这一过程更加复杂,不仅将工作与生活的边界模糊化,还必须在工作时段之外实时维持。为了建立一个连贯统一的自我,受访者会因为维持同一个人设倍感压力。
然而,当环境和受众改变时,人设可能也会随之改变,女性需要变得非常灵活," 我们要像变色龙一样,不断地改变以融入我们的环境。"一位女性受访者这样说。
然而,对于职场女性,维持一致性和灵活性并不是一件易事,尤其是社交媒体提供的双向互动迫使人们持续进行人际监视和监控,而维持一个始终如一的人设具有挑战。
事实上,访谈者使用最多的流行词是 " 人设崩塌 ",它会招致像 " 绿茶婊 "、" 心机婊 " 这样的负面评价,来影射装无辜和无害人设的同事。
一位男性受访者描述了他的女同事在微信两个群组的不同表现:在一个普通员工聊天组中呈现的是专业人设,在另一个公司领导聊天组中又营造了傻白甜的角色。这个受访者使用 " 人设崩塌 " 描述女同事带有目的性甚至虚伪的职场性别人设。
既然人设可以重叠和转换,为什么受众有如此激烈或消极的反应呢?研究者 Ellison, Hancock, and Toma ( 2012 ) 以在线约会形象为例,认为自我呈现是对受众的承诺,因此,职场中的网络人设亦是对同事的承诺,未来面对面的互动将会发生在与所呈现人设基本一致的人身上。
一位女性受访者认为," 做人设就是管理别人对你的待 ",尽管这个人设可能不是真实的你,但当他们发现你所表现的人设和真实的人设存在巨大差异时,他们仍然会感觉到不舒服甚至被欺骗。"
5
数字化职场:
放飞自我还是数字牢笼?
随着数字化办公,越来越多的职场互动发生在网络空间,女性在数字空间是否还需要遵从既有的性别规范?
一位受访者的话也许听起来极端,但颇能代表一些声音," 在现实生活中努力扮演女性角色已经够累了,现在甚至被追杀到网络空间,真的是逃无可逃 "。
生活在大都市的职场女性非常注意她们的人设,而人设呈现的网络表现会产生实质性的后果,例如主管有权决定晋升或职业前景,这增加了员工遵从现存性别规范的压力。
当代工作的不稳定状态促使女性为了保住工作,甚至以牺牲她们的尊严为代价。她们也普遍认为,并不像以往研究认为的数字化自我呈现是一种理想化的自我,职场中的人设和真实自我有距离," 人设不是真实的我 "," 只是工作中的一种职业角色。"
因此,以微信为代表的数字化职场是用于适应既有的社会机制,而不是一种解放手段。对于职场人设的关注与分析,也进一步引发我们对于职场主流的规训文化以及女性所处职场困境更加细致的思考。(本文完)
你的思维方式决定了你人生的高度
头条 23-04-22
头条 23-04-22
头条 23-04-22
头条 23-04-22
头条 23-04-22
头条 23-04-22
头条 23-04-22
头条 23-04-22
头条 23-04-22
头条 23-04-22
头条 23-04-22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
头条 23-04-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