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 月," 中特估 " 行情从火爆到中场休憩,市场消息中 PB 这个指标频繁闪现。而今天中特估开启了新一轮攻势。
(相关资料图)
" 之前这一波是炒 0.5 倍到 1 倍 PB,这个没有问题。1 倍到 2 倍,大家就不知道后面有没有人接了,所以你看到现在回调了。" 一公募基金经理向每经记者坦言。
而这样的观点,并不局限于公募基金范围。稍有留心的投资者或许会发现,提起本轮 " 中特估 " 大涨的背后逻辑时,多种机构似乎达成了共识,1 倍 PB 以下的 " 中特估 " 安全性则是被反复提及。
PB 被频繁提及
估值低、现金流充沛、分红收益率高的等字眼,频繁出现近期的市场消息中。与此同时,PB、破净等指标也时常出镜。
"PB=P/B",即市净率,是用公司的总市值除以公司的净资产。净资产简单的理解是,总资产减去总负债得出净资产。市净率的应用其实更适合于价值投资的分类。当公司破净,即小于 1 时,很大程度是有大环境的原因、企业运营管理的问题,但并不代表这其中没有机会,存在捡便宜货的可能性。
问题随之而来:为何本轮 " 中特估 " 行情提到的是 PB,而不是投资界的头号网红 PE?
" 有些企业它可能短期效益不好,所以用 PE 市盈率指标,并不便宜。比如,有些国有企业可能随着大家预期,它会因效益越来越好,但现在效益可能还没贡献出来。PB 运营商原来效益并不好,大家就是期望这些题材,当然这些都是一个预期未来效益好,所以你要炒市盈率是不好定价的。" 某券商资管人士向记者表示。
沪上某公募基金投研人士指出:" 某些国企本身的盈利状况是不值那么多钱的,所以才会折价,如果用 PE 就会出现失真。"
1 倍 PB 以下 " 中特估 " 的吸引力
2023 年伊始,新能源进入疲劳状态,科技股和消费股一度成为市场资金追逐的焦点。AI 概念的引爆,资金从模型、算力、数据等等细分行业逐渐被市场挖掘。市场也出现了 " 不买人工智能,就是等死,追买人工智能,可能是找死。横竖都是死,不如搏一把再死 " 的基金经理独白。
相反,谈到 " 中特估 ",基金公司的内部会议上,投研还在为这一轮中字头的主题能不能持续,空间有多高而争吵。
" 主要是之前那一波是炒 0.5 倍到 1 倍 PB。这波都炒完了,已经到 1 倍以上了。1 倍到 2 倍,他们就不知道到底后面有没有人接?0.5 倍到 1 倍是没有任何问题的,生命力是很强。" 前述公募基金经理坦言。
"1 倍 PB 以下的‘中特估’是安全的。你看到近几天‘中特估’类的个股又开始回调了,还是炒作,没有持续性。" 沪上某券商财富管理人士指出。
深圳某公募基金人士认为:" 目前确实没有太多的热点,经济恢复的相对比较温和,就去炒‘中特估’了。我觉得讲不太出来逻辑。"
事实上,市场上有消息称:公司增发,还有可转债下修都不能低于净资产 ( 即:1 倍 PB 以下 ) ,这在一定程度上会影响到 " 中特估 " 的融资。
不过,某资深投行人士则是向记者表示:" 这种说法不完全靠谱,可以做配股,配股没限制,大多数破净公司都配股。总体还没到融资难的地步,但如果破净比较多,也确实有些尴尬。"
PB 或成买卖重要指标之一
" 中特估 1 倍以下买进、1 倍以上建议卖出。" 浏览不少论坛,有投资者会发现这样的投资建议并不少见——PB 似乎正成为投资者买卖 " 中特估 " 的重要指标之一。
安信证券首席策略分析师林荣雄认为,通过观察可以发现," 中特估 " 板块中,股票年初至今涨幅与 PB 呈较为明显的负相关关系——即在 " 中特估 " 板块内部,低估值的标的有超额收益率;另外,对于股息率的定价,在 5 月开始,银行和券商板块开始上涨," 中特估 " 对于股息率的定价有效性逐步提升。
林荣雄指出,观察当前 " 中特估 " 最具代表性的行业 PB 估值,除银行(0.58)外,多数已经修复至 1 倍以上,建筑 PB 为 1.04、石油石化 1.17、交运 1.52、公用电力 1.82。对应当前最新股息率来看,大多数央企指数股息率回落至 5% 以下,银行股息率 5.1%、石油石化 4.2%、建筑仅 1.8%,目前仅余留少量高股息在周期领域。显然,基于估值论的角度对 " 中特估 " 后续行情判断是偏谨慎的。
除此之外,某公募基金港股投研人士则表示:" 相对于 A 股而言,类似的港股是有的,还是破净的。比如,港股中石油 PB 就只有 0.6 倍。"
不过,也有投资人士并不完全赞同。北京某券商资管人士则是认为:" 业绩看不到明显改善,经济温和复苏,市场更多认定‘中特估’是估值修复,其空间有限,进而 PB 成为了判断这个空间的指标。PB 这个就是比较概念性的东西可以跟大家看看而已,有道理但也不能把它作为一个硬的标准。"
前述公募港股投研人士则是指出:" 分红便宜、ROE 好,经营状况未来有改善,就这三点就可以了。"
在不少机构投资人士看来," 中特估 " 想要获得市场的持续认可,最终都将回到公司的业绩。
不过,在某已布局 " 中特估 " 的基金经理看来,或许其中潜藏的机遇可划分为三种:一是,产业价值的重估(科技安全),代表科技成长风格特征。二是,价值回归市场惯性思维,对应传统低价值风格。三是,长期低估,无非是夕阳行业,市场饱和无空间,传统央国企机制落后,效率低下等。
" 不同风格特征的‘中特估’对应不同的 PB 值。1 倍只是个很模糊的概念。同一行业不同公司也存在巨大差异。" 该基金经理进一步表示。
公募布局主阵地在 ETF
5 月 8 日,银行、券商、保险等 " 中特估 " 概念股全面爆发。有趣的是,当晚公募基金披露的净值显示,当日净值涨幅最高的汇添富中证能源 ETF,涨幅也仅为 4.59%。由此可以看出,公募基金在 " 中特估 " 布局方面并没有选择重兵布局。
国金证券此前研究显示,近十年来,公募权益基金配置中央国企比例持续下滑,配置地方国企比例较稳定。2022 年三季度末,公募权益基金配置中央国企比例为 10.65%,低配 12.70%;配置地方国企比例为 20.58%,低配 1.36%。
在前述券商分析人士看来,公募基金不会单独就只炒中字头,肯定要叠加一些东西。比如,产业风口、国企改革等。公募基金喜欢那种渗透率刚提升,属于新方向、新产业,趋势刚刚起步的品种,另外一种就是消费医药。
对于 " 中特估 " 而言,有富国基金经理王乐乐认为,央企大致可以分成两类:一类是我们常听说的大基建、银行、公用事业;一类是拥有创新属性的公司,比如通信、电力设备、新能源、计算机等。这两类的投资逻辑稍有不同,在经济不那么好的时候,市场更愿意拥抱前者这些 " 更安全 " 的资产,但随着经济的回升,与宏观经济联动更强的后者则会表现更佳,后劲更足。如果要在 " 中特估 " 概念里面找标的,就要找能充分发挥政策优势的企业,能做创新的央企能更容易走出来,利润的释放空间也会更大。所以,更看重的是能成长的央企,通过创新来达成业绩的提升,没有盈利和效率改善的企业,也不会有趋势性的机会。
而对于公募基金而言,事实上,ETF 是其布局 " 中特估 " 的最理想工具。
从近期发售产品来看,5 月 12 日,央企主题 ETF ——华泰柏瑞央企红利 ETF 结募,累计有效认购总额超过 20 亿元,触发比例配售。此外,汇添富基金、广发基金和招商基金三家机构申报的中证国新央企股东回报 ETF,也于 5 月 15 日开始发售。从申报的情况来看,或许还会有约 20 只类似的产品陆续落地。
每日经济新闻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
头条 23-05-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