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计兵的微信头像是他刚出的两本诗集,签名则是 " 顾客至上,送货上门 " 加手机号。这就是他生命的两面:一面是文学,一面是温饱。
2022 年 7 月,一首《赶时间的人》在网络上爆火,阅读量达 2000 万人次,也让 " 外卖诗人 " 王计兵进入公众的视线。今年 54 岁的王计兵初中辍学,多年来辗转全国各地打工,于世纪初定居昆山,以开小卖部和送外卖为生。谋生的日子里,文学成为王计兵的支撑和慰藉,他在打工的间隙写下了 4000 余首诗。
(资料图)
这些诗歌攫取了当代生活中的点滴瞬间,反映社会生活现实,道出万千打工人未能明说的所思所想,引发强烈的心灵共振;而王计兵质朴平实、不设障碍的诗歌语言也成为被竞相传唱的基础。诚如《诗刊》主编李少君所说:" 他的诗歌让人从日常生活的沉重杂乱中逃逸,给人以情感抚慰,这种诗歌的写作与阅读都比较纯粹,放大了诗歌的疗愈作用,读者的‘知音式’阅读,使得诗人与读者彼此激荡、相互呼应。"
近日,王计兵携诗集来宁分享。接受现代快报记者专访,王计兵说,他写的是这个时代普通百姓的生活和最真挚的情感,希望自己的写作能够成为这个时代的记录和注脚。
最开心的事,可以从容地看书、写字
这几个月,王计兵一直很忙。他与俞敏洪、董宇辉在直播间展开对话,在几家大型书店举办了几场分享会,与复旦大学的三位教授围绕文学进行对谈,还接受了央视、东方卫视、四川卫视等电视台的采访。接下来,央视农业频道将为他拍摄一部纪录片。
用王计兵的话来说,这些都是他人生中的 " 高光时刻 ",是曾经 " 做梦都想不到的事 "。出乎他意料的,还有两本诗集的销量。诗集出版前,曾有写诗的朋友告诉他,卖到 3000 册,就是诗集中的 " 畅销书 "。《赶时间的人》《我笨拙地爱着这个世界》分别于去年 12 月和今年 4 月出版,总印数达到 10 万余册。一位出版社的编辑表示,当前只有少数几位知名度高的作家能够达到这个印数。
高兴归高兴,面对随走红而来的一切,王计兵显得很清醒。《赶时间的人》在豆瓣上刚开分,一度冲上 9.7 分,王计兵的老婆每天会盯着分数和评论。他告诉老婆,别太关注这些,读者的评价或多或少带着一些 " 同情 "," 因为媒体宣传的关系,很多读者一看这是个外卖员写的诗,对你的要求就会降低很多,打的分里也有同情分。"
此外,王计兵对家里人的要求更严格了。平时,王计兵送外卖,老婆在家守着一个小卖部。以前有小车停在店门口,王计兵和家人肯定要提醒一下,这样会妨碍生意。但现在,王计兵会让家人们别计较了," 我时常跟家里人说,现在所有的恩情都涌过来了,我们是身上背负着无数恩情的人。生活中千万不要和人家起冲突,要宽宏大量,有些小事就别计较了。"
也有很多人曾劝过王计兵专职写作或者开直播挣钱,但他不愿意。一方面,王计兵有些排斥直播或短视频等新兴的传媒方式,没出书前,手机上都没安装短视频软件,最近是出于多卖点书的私心,配合发行方尝试了直播。另一方面,他这几年特别适应一边送外卖、一边寻找灵感、一边写作的状态," 只要送外卖对我的写作能起到关键性作用,我还是舍不得放弃。"
在所有的变化中,最让王计兵高兴的,还是写作得到了全家人的支持。很长一段时间里,王计兵只能偷偷读书和写作,作为负担着家庭生计的人,把时间浪费在爱好而非挣钱上,他会觉得 " 愧疚 "。但现在," 每天都可以从容地看书、写字,也认识了很多志同道合的朋友,相互交流学习,这是我一年来最开心的事情。" 王计兵说。
艰难的日子里,文学是最大的慰藉
很多时候,媒体喜欢强调王计兵 " 外卖诗人 " 的身份标签,实际上,送外卖之前,王计兵就曾在刊物上发表过作品。他对文学的热爱萌发于青年时期,在苦乐交织、艰苦谋生的日子里,文学一直都支撑着、慰藉着他。
1969 年,王计兵出生于苏北一个小城,因为贫困,初中便辍学了。19 岁,为了谋生,王计兵随建筑队前往沈阳打工。队里的农民工,大多是成家立业的中年人,日常讨论的也是家长里短或女人等话题。年纪最小的王计兵不愿意加入他们的对话,便在放工后找个旧书摊看书。
过了几年,王计兵回乡捞沙。长时间在河水中劳作,每天手脚都在渗血。疼痛折磨的时候,读书和写作愈发成为他生活中最需要的一部分。一年冬天,王计兵的父亲给了他 20 元钱,让他去买件毛衣,他去了市集三次,每次都拉回一蛇皮袋的旧书。
也是从这个时候起,王计兵正式开始写作,并陆续发表了多篇小说。这坚定了他要当作家的决心,王计兵便窝在家旁边用玉米秸秆搭成的小屋中写作。渐渐地,村里有谣言,说他精神不正常。一次,为体验笔下主人公失去至亲的痛苦,王计兵穿了一身白色,模拟披麻戴孝。这彻底激怒了王计兵的父亲,他烧掉了王计兵所有的手稿。
没过多久,王计兵结识了自己的爱人。婚后,王计兵和老婆在新疆、山东等地打工。2002 年,王计兵一家来到昆山。最困苦的时候,没钱租房,王计兵用旧木板在废弃的河床上搭了个木屋,一家四口栖身于这个漏风漏雨、时常可能垮塌的屋子里;每天的口粮,就等着王计兵用拾荒的钱换来。
生活艰辛,但王计兵和家人却很乐观。开租书店时,因手续证照不齐全,东西全被没收了,突然间倾家荡产。但城管走了,他们第一反应都是笑,看着对方开玩笑说,以前嫌店里睡的地方小,现在好了,宽敞了。" 当你一直活在艰苦的环境中,并不觉得日子是苦的,只有走过了回头看,才觉得确实很苦。" 王计兵说,乐观也是在生活中磨砺出来的,何况 " 漂泊在外的人,又能哭给谁看 "。
为生计奔波的时候,王计兵还是习惯记下生活中的所感所想,他也曾兴致勃勃地将那些他觉得闪亮的句子读给工友听,工友们都笑话他;他读给老婆听,老婆却不耐烦:一个大男人搞这些像女人做的事情,多愁善感,没有一点男人的感觉。" 她的话对我打击非常大,比我父亲对我的打击还要大,因为她是要跟我生活一生的人。"
自此,王计兵再也没有和谁讨论过文学,他默默地读、偷偷地写。实在没书读,就去折扣店买本书,把封面撕掉,伪装成捡来的或者收破烂收回来的书,不让老婆知道。拾荒时,休息或停留时,掏出书,坐在哪里随便读一读,对王计兵来说,都是挺开心的事情,他一天能挤出一两个小时来读书。有了想说的话,他就写在纸上、装午饭的袋子上、烟纸壳上、纸箱上,写过之后,悄悄读完,之后也就扔了。
送外卖激发了写作灵感
凭借着一股韧性,王计兵一家逐渐在昆山扎根。最初,老婆在各个建筑工地的路口摆摊卖杂货,王计兵骑着三轮车到处捡破烂、卖水果、去火车站卸货。2005 年,王计兵有了本钱,开了个杂货铺,一开始,杂货铺挣 10 元,就拿 10 元进货,慢慢地 " 滚雪球 "。到了 2015 年,他们付了 20 多万元的首付,有了属于自己的房子。
2009 年,条件稍好,王计兵买了台电脑,记录写的东西。为节省时间,他把要写的内容精炼成句子,分行敲入,无意构成诗歌的形态。21 世纪的头十年,王计兵混迹于各大诗歌论坛,边学边写," 我写诗歌就是在论坛里面进步的,就是文化圈里面吃着百家饭长大的。每个人教我一句、几句,零零星星地积攒了自己的创作思路,然后不断地转换,走出了属于自己的路子。"
2018 年,由于网购普及,小卖部生意不好,再加上孩子的学费压力,王计兵加入了 " 外卖大军 "。初衷是挣钱,但送外卖切实改变了他看社会的视角,一个更扁平的世界展开了——他看到了许多和他一样承受着生活之重的人,也得以进出一些高档小区或别墅区,他体会过很多善意,也遇到过困难," 每天和不同的人打不同的交道,说不同的话语,这种多维的体验,甚至会颠覆你一些固有的认知。"
送外卖途中的所见所闻都刺激了王计兵的写作," 一个爱好写作的人,长期以来会保持一种习惯,看到的事物和感受到的事物,让你自然而然去产生联想和思考。" 王计兵开始在手机上写作,忙的时候就留语音,把想到的说下来,看到什么感悟到什么,或者想到什么诗,哪怕骑在车子上都可以留语音。
那首在网络上广为流传的《赶时间的人》就写于送外卖途中。2019 年冬天的一个晚上,他给一家很难缠的顾客送外卖,顾客留错了三次地址,王计兵前后爬了 18 层楼才送到,顾客还劈头盖脸一顿训斥。后面的单子也超时了,王计兵要承受外卖平台的罚款。返回路上,心中郁结之气喷薄而出——
从空气里赶出风 / 从风里赶出刀子 / 从骨头里赶出火 / 从火里赶出水 / 赶时间的人没有四季 / 只有一站和下一站 / 世界是一个地名 / 王庄村也是 / 每天我都能遇到 / 一个个飞奔的外卖员 / 用双脚锤击大地 / 在这个人间不断地淬火
王计兵觉得自己写的是这个时代最常见的普通百姓的生活," 若干年后,当我离开这个世界,我会把我的作品交给阅读他的人,一个我们这一代人生活的线索,他们会从我写的作品里面,知道我们经历了什么、想到了什么。"
" 诗歌是我生命中的一场大雪 "
在一些作家摒除文学的社会价值,强调单纯审美意义的时代,王计兵的文学观念却显得有些 " 传统 "。他坚持,文学必须承担力所能及的社会责任,必须对得起读者," 你的作品一定带着向善的态度,不能将个人狭隘的观点或极端的情绪带给读者。"
格外注重文学的社会价值,也许是因为早年辍学,王计兵对人生和世界的朴素观念大多是在阅读中形成并建立的。上世纪 90 年代初,人生中最彷徨的时候,王计兵读到了王蒙、从维熙、余华等作家," 他们的作品都是沉甸甸的,具有强烈的时代印记和深刻的思想,对人世间的事物也有明晰的处理态度。"
更多的时候,对王计兵而言,写作是一种爱好,是一个可以倾诉的对象,是一种情感的寄托," 文学在我心目中,就像一个无形的人,我会不自觉地有想和‘他’说话的感觉。‘他’是一个支撑我的人,在生活最艰难的时候,是唯一能带给我内心快乐的。"
王计兵说,诗歌就像是他生命空地的一场大雪,虽然不能改变他的生命长度,却提升了他的生命质量," 至少让我活得精彩,给我带来一瞬间的光芒。"
曾经的喃喃自语被更多的人看到,被问及有什么想通过诗歌传达给读者,王计兵从亲身经历出发希望大家能多看看书—— " 哪怕是刻意而非出于爱好看书。当你养成阅读的习惯,会发现文学给你的感觉是任何媒体都无法替代的。读书就像一场蒙蒙细雨、一场大雾,它悄无声息地发生了,等你惊觉的时候,会发现春天已经到了。"
现代快报 + 记者 张垚仟 / 文 顾闻 / 后期
头条 23-06-11
头条 23-06-11
头条 23-06-11
头条 23-06-11
头条 23-06-11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10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
头条 23-06-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