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电师生演话剧,“电影和戏剧应是一对美满夫妻”|全球新资讯

时间:2023-06-28 11:24:04 来源: 文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6 月 30 日起,由北京电影学院表演学院师生共同打造的话剧《向阳里 8 号楼》将在 YOUNG 剧场上演。这是继 2018 年献礼改革开放 40 周年的话剧《向阳理发馆》后,北京电影学院 " 向阳系列 " 的第二部作品。《向阳里 8 号楼》以住在筒子楼里的谢松一家为主角,描写三十年来北京平民的住宅变化和邻里间相互扶持的生活经历,呈现上世纪 80 年代的北京民生图景。

谈到 " 向阳系列 " 的创作缘起,策划兼主演吴嵩说:" 北京电影学院在 1980 年代提出‘电影要扔掉戏剧这根拐杖’,经过时间的检验,这个看法是偏颇的。如今,电影学院师生在话剧舞台上几番历练,以局内人的自觉,重新思考电影和戏剧的关系,我们亲身践行后体会到,电影和戏剧应是一对美满夫妻。"

话剧《向阳里 8 号楼》回溯了三十多年来北京中心城区的平民们经历的 " 筒子楼生活简史 "。谢松一家和另外两户人家共同蜗居在向阳里 8 号楼的一套单元房中,每家只占十几平米,共用同一个厨房和厕所。生活条件虽艰苦,但邻里间亲如一家,直到单位分房的消息打破了原本的平衡。三家暗中摩拳擦掌,都想得到唯一的分房指标,解决自家面临的困境,由此引发了一系列误会与争执。好在最终各家的误会解除,在单位的安排下,住房也得到改善。时过境迁,谢松年华老去,在他心中,幸福定格在向阳里 8 号楼。

《向阳里 8 号》连带之前的《向阳理发馆》,定位为 " 京味儿话剧 ",这里强调的 " 京味儿 " 是生活化的。借用导演的阐述," 让在北京生活、长大的人,唤起往日生活的记忆,让那些北京以外的人,对这里的民生有具象的感知。" 前后两部作品的共性在于小处着眼,见微知著。《向阳理发馆》把各色人等集中在一间小小的理发馆里,回望时间的痕迹留在土生土长的两代北京人身上,是北京人的北京。《向阳里 8 号》的视角从一户家庭内部向外拓展到几户家庭之间,筒子楼里的众生相,成了浓缩 " 全国人民的北京 " 的浮世绘。筒子楼是个特殊的物理空间,当时国营大厂的产业工人们来自各地,在走廊和厨房这些公共空间里,流动着来自五湖四海的方言,这种 " 把他乡当故乡 " 的杂糅,构成了极为特殊的一道 " 京味儿 "。

编剧崔建宇很感性地说,诸如可口可乐、北冰洋汽水、双门冰箱和彩电,这些带着强烈 1980 年代气息的细节,早已成为流淌在他血脉里的抹不掉的元素。他在写作《向阳里 8 号楼》时,渴望在舞台上唤起了人们对筒子楼里小人物和生活细节的回忆。一条走廊串起几十个房间,几户人家共用厨房和厕所。一家炒菜满家香,东家喊话西家应……这种种筒子楼住户生活的写照,很可能让上海观众移情回想起当年在老公房里的日子。在改革开放初期,住房问题是在全国范围普遍存在的民生难题。1988 年,北京开全国住房旧改之先河,启动住房制度改革,这是《向阳里 8 号楼》故事发生的时代背景。至于在上海,2022 年 7 月,上海市中心城区成片旧改全面完成,困扰上海多年的民生问题得到了 " 历史性解决 "。北京和上海双城之间,《向阳里 8 号》串联起过往近四十年里不同代际的中国老百姓的 " 安居梦 ",在这一点上,京味儿和海派是殊途同归的,都关照着普通人的梦想。

从《向阳理发馆》到《向阳里 8 号》,两部作品起初都是表演学院老师自编自导,给学生排练的校内演出,而它们先后走出了北电校园。《向阳理发馆》曾上演于国家大剧院,《向阳里 8 号》将从上海开启各地巡演。谈及电影学院表演系师生踏足话剧舞台," 向阳 " 系列的艺术指导王劲松说,他始终相信舞台是最能开发演员潜质的场域,是让年轻演员百炼成钢的阵地,也是影视演员不该离开的具有宝贵能量的空间。" 我常对孩子们说,到了片场,你们对着摄影机,有导演、剪辑、服化道帮衬着你们,而在舞台上,你们只有自己,你们别无选择,必须在极度专注中体会表演的奥义。" 这也恰恰回应着吴嵩所说,不能简单粗暴地割裂电影和戏剧的关系,有必要时刻重新打量两者的关系,它们不是要相互摆脱的 " 附庸 ",更应是旗鼓相当的合作。

作者:柳青

编辑:王筱丽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