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城大妈:这次张雪峰的出圈让很多人了解到了天坑专业,但是因为他的视频基本都是咨询,他没那么长时间去说天坑专业具体怎么个坑法,这导致了很多对天坑完全不了解的人一头雾水甚至去攻击他。今天大妈来给大家详细描述一种看起来是搞研究做学术的,特别高大上,但是你学了 99% 会后悔到想上吊的专业。
这种专业我称之为:炼丹炉 + 马驹桥专业
(资料图片)
这种专业的特点是,研究结论并不难得出,前提是你有巨量数据支撑。这个数据有多巨量呢?就是一个人不停的做实验,996 007 的做实验,累积三四年甚至五六年的数据,差不多刚好够一两篇好一些的 paper,勉强支撑博士毕业。
说白了,全用人力支撑,有了这个支撑,不说谁都能得出结论,反正难度没你想得那么大。
这些实验具体做啥呢?这就涉及到我说的炼丹炉问题。炼丹大家在电视上都见过吧?是不是一个老道把各种乱七八糟的材料往炉子里面按照各种排列组合前后顺序扔,扔到差不多炉子就爆炸了?这些学科就是这个特点。做之前,没人知道会发生些啥,也许有个模糊的预测,但是也不一定对,做出来是啥样也不知道,全看天意,和炼丹差不多,炼出来的是红丸还是黑丸,甚至搞到锅炉爆炸,没人能说得好。
另外,不要以为做实验这件事有多难,可以看看大妈之前写的这篇。也就是虽然做实验这件事占用了你 99% 的时间和精力,让你没法逛街谈恋爱看电影,但是这件事并没有什么太大的难度,只是耗人而已。
扯回来,这个炼丹模式就导致了,有些人发文章发的好,并不是他比别人勤奋,而是他运气好,恰好炼出了红丸,发文章特别好看。那个炼到爆炸的,就没办法了,你总不能发一篇文章说我如何失败了是吧?至于你发不了文章咋办?也许导师会帮你毕业,也许不会,但是无论如何,你基本上就告别教职了。
当然了,科研探索的是未知,越是不可预测,越是需要研究。但是这同时意味着,这些东西也越不可能商业化,也就是没有一家公司在做这个阶段的研究。这就导致了,这些领域的硕士博士,压根在就业市场是没人需要,因为没有公司在做这些,必须一股脑挤到学校和研究所。但是一个老师带 10 个博士,学校和研究所的教职编制又不可能每年扩十倍,剩下的咋办?不知道。
有人说,博士可以转行做别的啊!首先,这些人 99% 的时候做的,都是一些拆迁大妈也能干的实验,这就导致了他想要毕业,就没法有时间去学其他专业知识,更不要说其他专业也不是你自己学学就能学会的。其次,这类学科因为实验没法压缩,所以毕业时间都贼拉长,你作为公司老板,你喜欢要一个三十几岁没有任何工作经验的学生吗?这个学生的研究和你们公司还不相关?
那么这么剩下的学生干啥呢?这就要回到开头说的,马驹桥模式。
北京马驹桥最近火了。其实这地方就是北京的三和市场,属于三个区交界的三不管地带,因此各种人都来这里找日结工。所谓日结工就是做一天结一天账,有的是做三天,但是反正都不是长期工,连一周的都不多。这些做临工的人,自然是没什么保障,生活条件一般也艰苦,有今天没明天,好一点的趁着年轻还能打打工攒点钱回乡,差一点的我也不知道咋办,估计他们自己也不知道。
那么学术界的马驹桥模式是啥呢?在美国读过 PHD 的应该都听说过一个词,叫千老。
所谓千老就是千年老博后的意思。这里要给非学术圈的粉丝解释下,博士后并不是一个正式的学位,所以不存在 " 读博士后 ",而是类似一种博士毕业后到教职的过渡岗位,一期博士后大概是 3 年以内。理想情况下,博士后期间是要研究一个课题,把这个研究明白了再出站,博士后期间的科研成果也可以佐证自己的科研实力,作为申请教职的资本。所以一般的学科,一个人读完博士以后,会做 1-2 期博士后,也就是 5 年左右,做出一些成果再去申请教职,更有竞争力。
然而前面说了,一个老师肯定不止带一个学生,但是教职和正式的研究性岗位却不会每年多好几倍。如果这些学生都无法在社会上找到工作,那么还要来卷这些教职和研究性岗位。僧多粥少,咋办呢?那就开始卷了。你做一期,我做两期,你十篇论文我十五篇… 反正就是一个卷字。
但是再怎么卷,职位也就那些,而且标准水涨船高,大部分人依然是上不了岸的。除了转行,这些找到了另一种生存方式,就是不停地做博士后。比如一期博士后是 9 个月到 3 年,他们就不停的续约做博士后,比如两年一续约。这中间有机会,就可以上岸做教职,没机会就继续续约。
很显然,能这么一直续的前提,是老板或者机构乐意不停地雇佣他。那么为啥会乐意呢?主要是两个原因:
1 有经验,能干,干活效率和工作时间都远好过一般的博士生
2 便宜,远比雇佣一个正式研究人员便宜
大家品品,这是不是和马驹桥日结工差不多了?只不过学术界没法日结,改成年结或者双年结了。但是意思都一样,反正不是正式工,也打不到退休。
这样玩的后果就是,这种大家心知肚明上不了岸的千年博士后的待遇被一再打压,反正你老了也找不到别的出路了。而在这个模式里的千老们,也越来越穷越来越忙…
所以不要听到博士后,就觉得高大上,做了三期以上博士后的,都有很大可能性是这种千老,也就是一辈子都是在学术界的马驹桥晃荡。他们没法上岸,因为名额就那么多,标准越来越高,永远都爬不过上涨速度。
不过以上情况,主要都是大妈在美国看到的。国内因为当年机会太多了,而且有广泛的学历崇拜,所以哪怕进入了炼丹炉专业,也很少有人会进入马驹桥模式,至少不会一直停留在这种倒霉状态里。但是以后,这两个前提可能就不存在了,美国这些学科的现状是不是我们的未来?
很难评。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
头条 23-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