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奶爸兄地:即使是在中国互联网繁花似锦、烈火烹油的时刻,德国人也从未将期盼的目光投向东方。
(相关资料图)
互联网是中美之间的共同语言。2016 年,当 Tim Cook 决定给滴滴投资 10 亿美元的时候,给出的理由仅仅是 " 投资滴滴可以帮助苹果更好地了解中国市场 "。当然,这背后离不开高盛出身的滴滴总裁柳青背后的穿针引线。
那是美国资本市场对中国互联网最感兴趣的时刻,14 亿人口的大市场,催化出阿里、腾讯这样的 " 五千亿美元 " 公司。像滴滴、美团、小米,也都在各自的高位上突破或者接近 1000 亿美元。
但是即使是投资来源最国际化的滴滴,从软银到苹果,从 Mirae Asset 到巴克莱银行,2017 年还成功拿到阿布扎比主权基金的投资,也没有让德国人动心过。
互联网和制造业的规律是不同的,统一大市场的 " 网络效应 " 本身就是伟大互联网公司存在的前提条件。而制造业的供需两端总是有漫长的产业链条,让同时精于机械和哲学的德国人,一面身体诚实地离不开中国市场,一面持续在精神上制造在中国的 " 合法性危机 "。
只有在核心技术上保持和中国的距离,才能让德国人放心地享用中国市场的 " 红利 ",这是过去中德汽车行业婚姻故事的本质。
中国早就是保时捷最大的单一市场,三台从莱比锡和斯图加特工厂发货的跑车中就有一台销往中国,但是现任大众集团董事长 Oliver Blume 在两年前还认为 " 中国制造的质量和豪华感(quality and premium)对欧洲来说仍然是一个问题,保时捷没有任何理由在中国制造 "。
梅赛德斯奔驰在吉利、北汽之间一度首鼠两端,不变的是仍然把允许中国人入股当作一种施舍。
然而 40 年的婚姻,一夜走到了夫妻强弱易位的拐点。大众投资小鹏,改变了一切。
很多人奇怪,这并不是大众在中国市场的第一次大手笔联姻,去年大众已经宣布将通过旗下 CARIAD 公司与地平线成立合资企业,开发自动驾驶辅助系统和自动驾驶解决方案。那是一笔价值 24 亿欧元的交易,仅仅对地平线本体的投资就超过了 10 亿美元。
但是为什么昨夜 "7 亿美元,4.99% 股权 " 的消息传来,全网为之一振,小鹏股价盘前一度爆冲 40%,蔚小理均有不小的跳涨,甚至和小鹏坚持 " 主机厂全栈自研 " 路线对立的电池、激光雷达和 L4 自动驾驶供应商股价也随之起舞。
这份合作协议,前所未有承认了中国新能源企业的 " 技术优势 "。大众官方新闻稿的原话是这样的," 大众汽车品牌与小鹏达成技术框架协议,在合作的初期阶段,双方计划面向中国的中型车市场,,共同开发两款大众品牌的电动车型,这两款专属于中国市场的车型将补充 MEB 平台的产品组合,并计划于 2026 年走向市场 "。
但是很快的,小鹏方面给出了更加精确的信息,双方将会以小鹏 G9 车型作为平台、包括智能座舱以及高阶辅助驾驶系统软件,共同开发两款 B 级电动汽车车型,以大众汽车品牌在中国市场销售。相关车型预计将于 2026 年开始投产(即 "SOP")。小鹏汽车联席总裁顾宏地更是表示,小鹏汽车预计从大众交易中获得可观的经常性收入。即我们通常理解的 IP,技术授权费用。
吹捧小鹏在技术上的投入,过去只是一部分微博 KOL 的非主流共识。之前通过一些渠道,我也了解到跨国车企的一些技术人员对小鹏 G9 这款车的技术平台和调校风格赞不绝口。但是这种只言片语的信息,无法在更大范围的舆论中获得传播。
而大众基于 G9 平台开发其电动车成为了官方确认的信息,对整个市场,尤其是把一直以来认为大众等于 " 高级 "、" 德味儿 " 的中国基盘市场,相当于投下了一颗重磅认知炸弹。
因为经过传统车企和市场几十年教育,中国用户已经视 " 平台 " 为最核心的竞争力。大众从兰博基尼 Urus 到保时捷卡宴、奥迪 Q7、大众途锐使用相同平台,一直是中国大众车迷津津乐道的话题。现在德国人使用 G9 平台开发新款车型,等于亲自确认了技术制高点不在沃尔夫斯堡,不在斯图加特,而在遥远的中国广州。
这并不是什么惊世骇俗的观点。在迪斯时代,大众在软件开发进度上的落后就已经让这位广受外界好评的 " 改革者 " 失去内部的信任。但是迪斯的离开没有解决根本性问题,最近根据德国媒体的报道,大众品牌首席执行官托马斯舍费尔(Thomas Schafer)在长达一个小时的会议中,对 2000 多名高级管理人员说," 屋顶着火了 "。
1840 年以来,中国人认知的惯性决定了,西方人对中国人的看法比中国人自己的主张更有说服力。尤其是在汽车行业,冷静和严谨的德国人,主导了我们过去四十年对技术、设计和豪华的理解。一旦这个认知被击穿,那么整个市场和行业的形势会为之一变。
奥迪牵手上汽,大众押注小鹏,奔驰 CEO 康松林密会蔚来创始人李斌,宝马过去两年把中国的研发人员增加了三倍,并且在中国开发了新车型 70% 以上的软件功能…
但是此时,中国新势力三家,即使算上昨夜的暴涨,市值相加也仅仅只有不到 800 亿美元。远远没有达到过中国互联网行业在资本市场上获得过的成就,甚至还不如 Rivian 和 Lucid 两家美国新势力在 PPT 造车阶段的泡沫估值。
究其原因,资本市场对新势力的理解,仅仅是中概股的一个子版块。在中概股遭遇成长危机,监管压力还未完全解除的当下,自然不会获得市场的超额估值。
任何时候,在市场上都是少数人理解价值,多数人追随共识。中国新能源汽车和互联网行业之间,有一个根本性的 " 范式转移 "。互联网必须依托于超大消费市场的人口红利,但是红利正在衰减。新技术的出现,也可能一夜之间就能让之前积累的巨大用户量归零。而汽车行业一旦拥有技术优势,就可以日拱一卒地占领全球,并且在几代人的时间跨度里为母国经济创造价值。
最近理想创始人李想已经在微博上确认了,理想完全没有启动海外市场战略,并且明确 2025 年之前不会进入海外市场。但是平行进口市场已经每个月搬运 600 辆理想汽车到俄罗斯、中亚、拉美和中东去了,并且在当地的价格几乎是国内价格的两倍。哪怕是主要销售燃油车的奇瑞,由于多年深耕海外市场,今年上半年的销售数据中,已经是一半左右来自海外了。
这是这个怀疑和焦虑时代,最激动人心的增长故事。
40 年前,在上海嘉定安亭镇的一片稻田里,中国人在德国人指导下开始组装桑塔纳。两年的进口零件几乎就要掏空中国汽车行业能够争取到的外汇额度,国产化率仅仅只能做到 2.7%。而且仅仅是这 2.7% 中国产零件的质量,包括轮胎、天线、收音机、大众车标,也要引来当时上海市市长的亲自关注,批示决不能搞 " 瓜菜代 "。
那时候中国人发展汽车工业,就像马克思在《路易波拿巴的雾月十八日》里说的那样," 人们自己创造历史,但是他们并不是随心所欲地创造历史,并不是在他们自己选定的条件下创造,而是在直接碰到的、既定的、从过去承继下来的条件下创造。"
中国汽车工业在这样的必然王国里面苦苦追赶了 40 年,学习的对象从机床的使用、最基本的现代企业制度、到丰田管理方式到 Elon Musk 的超级工厂。
消费者们忍受的是以下种种:进口车加价、国产型号减配、自主品牌修车排队、拙劣模仿在车展上引发的轻蔑目光、豪华品牌全球召回问题车辆但是中国市场除外…
我们曾经以为这些现象永远不会消失。因为历史在漫长的时间里都是平淡无奇的,然后突然在一代人的时间里爆发了。然后一切坚硬的都烟消云散了,人们的观念、习惯、精神发生了剧烈的变化,快到无法依靠自身的理性消化,需要靠阅读托克维尔和黑格尔去理解这种变化。
今天,你不必阅读了。你只用走进闹市商圈,试驾几家新势力品牌的电动车,然后在微博上关注它的创始人,看他们解释产品、炫耀成绩、相互攻击、回顾过去,就能理解这三年中国新势力的狂飙是如何发生的。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1
头条 23-07-30
头条 23-07-30
头条 23-07-30
头条 23-07-30
头条 23-07-30
头条 23-07-30
头条 23-07-30
头条 23-07-30
头条 23-07-30
头条 23-07-30
头条 23-07-30
头条 23-07-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