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给饮料分级了!果然爱喝的都是 C 和 D ……

时间:2023-08-14 12:27:19 来源: 科普中国


今年开始,新加坡的包装饮料多了一个等级标签,就是图中这样的。

A 级的饮品最健康,B 级的饮品较为健康,厂家可自愿标注;C 级饮料不健康,D 级饮料最不健康,厂家必须标注,这就相当于厂家告诉消费者 " 我们的这款饮料不健康,你最好别买 "。另外 D 级饮料太不健康了,以至于严禁在各平台做广告。该标注不标注或者不该做广告的做广告了,最高罚款 1000 新币,再犯者罚款最高 2000 新币。

这是新加坡对包装饮料执行的有史以来最严格的法规——《食品条例(第 2 号修正案)》,不仅是包装饮料,到今年年底,各种手工现制的饮料比如鲜榨果汁、奶茶,也要开始贴这个标签。


【资料图】

这个 ABCD 的分级依据是什么?法规针对的饮料都有哪些,常见的饮料又属于哪个等级?为什么新加坡要对饮料执行这样的分级?咱们国家有没有借鉴的意义?这篇文章就详细说说。

分级依据:含糖量和饱和脂肪酸含量

这个含糖量不仅包含葡萄糖、麦芽糖、蔗糖这些升血糖快的单双糖,升血糖慢但能量和蔗糖相当的异麦芽酮糖(isomaltulose)也包含在内,连能量只有蔗糖 1/10,还不引起血糖上升的阿洛酮糖(allulose)都包含在内,法规规定得还真是严格。

如果饮料含糖量 ≤1 克 /100 毫升,饱和脂肪酸含量 ≤0.7 克 /100 毫升,同时饮料里没有添加任何甜味剂比如木糖醇、赤藓糖醇、阿斯巴甜、三氯蔗糖等,就属于 A 级饮料,是最健康的饮料。

反之,如果饮料含糖量 >10 克 /100 毫升,饱和脂肪酸含量 >2.8 克 /100 毫升,就属于 D 级饮料,最不健康的饮料。

如果饮料属于 C 和 D 这两个等级,那包装上就必须标注,而且属于 D 级的饮料还不能做广告,像电视、报纸、电影院、地铁,还有抖音、小红书这样的社交媒体上都不能做 D 级饮料的广告。

比如某款著名碳酸饮料,它的糖含量高达 10.6 克 /100 毫升,按照这个标注,那就是 D 级饮料,不仅包装上得标注 D,还严禁在电视、广告、地铁、电影院等渠道做广告,也不能冠名赞助各大赛事。

法规针对的饮料范围很广

果汁、汽水、乳饮料、乳酸菌饮料、茶饮料、咖啡饮料、运动饮料、能量饮料肯定是包含在内的。

就连水、牛奶、植物奶(豆浆、杏仁奶、燕麦奶等),还有菊花茶、薏米水、液体燕窝、部分代餐类的营养奶昔、黑芝麻糊之类的速溶谷物,冲泡着喝的奶粉也都包含在内。

总之,不管是直接喝的饮料,还是用水冲泡的速溶饮料,要减少糖的摄入,法规就鼓励大家尽量选 A 级和 B 级的,少选 C 级的,最好别选 D 级的。

有意思的是,像下面这一款鲜牛奶的糖含量都 0% 了,按说应该是 A 级,怎么评级竟然是 C 级呢,就是因为评级不仅看糖含量,还看饱和脂肪酸含量,它的饱和脂肪酸含量恰好落在 C 级的范围内,取评级低的作为最终评级,自然就是 C 级的。

Cowhead 100% 鲜牛奶 C 级,糖含量 0%

新加坡饮料分级的背景

甜饮料喝得多会增加肥胖和糖尿病的风险,2021 新加坡针对当地人的研究发现,跟甜饮料喝得少的人群比,甜饮料喝得多的人群糖尿病风险增加 51%。 [ 1 ]

而新加坡人糖吃得真的很多,平均每人每天吃 60 克糖,其中一半又来自甜饮料。 [ 2 ]

他们的糖尿病患病率也很高,大概在 8% 左右,如果不采取任何措施,到 2050 年,预计将有约 100 万新加坡人患有糖尿病。 [ 3 ]

正因如此,新加坡政府早几年就在深度调查和研究,努力降低国人的糖摄入量,终于在 2021 年年底就推出了《食品条例(第 2 号修正案)》,然后给企业留了一年的缓冲期,2022 年 12 月 30 日正式执行了这个饮料分级标注的法案。

中国有必要借鉴吗?

咱们国家各年龄组居民添加糖摄入量低于 50 克 / 天的比例均在 90% 以上,低于 25 克 / 天的比例均在 70% 以上,这么一对比才知道,跟新加坡人相比,咱们糖吃得真不多。

不过,咱们国家是全球糖尿病人数最多的国家,如果不加以控制,2030 年将会有 1.4 亿人患上糖尿病 [ 4 ] ,另外 2020 年的报告显示国人超过一半超重或肥胖。

图片来源:参考文献 [ 4 ]

而且 13~29 岁的人群,饮料对糖摄入的贡献最多,3~12 岁的孩子含糖乳制品对糖的贡献最大。如果咱们国家在实行分级时把含糖乳制品比如含糖调制乳、含糖酸奶也考虑进去,再大力宣传和推广,那肯定利于孩子们和年轻一代更好地控糖。

2021 年 9 月卫健委对外发布的《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预包装食品营养标签通则》(征求意见稿),已经把糖含量和饱和脂肪酸列为强制性标识项目,如果这个调整能通过,标准执行后包装上增加一个分级那也不是什么难事。

不过,即使不做这样的分级,只要多向大众科普购买食物时一定要看营养成分表,并且少选高糖的食物,也能实现控糖的目的,只不过标识后消费者看起来更直观。

参考资料

[ 1 ] Nithya Neelakantan, Su Hyun Park, Guo-Chong Chen, Rob van Dam. ( 2021; In Press ) Sugar-sweetened beverage consumption, weight gain, and risk of type 2 diabetes and cardiovascular diseases in Asia: a systematic review. Nutrition Reviews. [ Notes: For the purpose of this study, "higher consumption" is defined as daily or almost daily consumption, with a median of 2 servings per day, and "lower consumption" is defined as rare or no consumption. ] https://www.sfa.gov.sg/docs/default-source/legislation/sale-of-food-act/consultation-on-labelling-and-advertising-requirements-for-nutri-grade-beverages- ( updated ) .pdf

[ 2 ] https://www.moh.gov.sg/news-highlights/details/mandatory-nutrition-labelling-and-advertising-prohibitions-for-nutri-grade-beverages-from-30-december-2022

[ 3 ] https://www.moh.gov.sg/news-highlights/details/speech-by-mr-ong-ye-kung-minister-for-health-at-world-diabetes-day-2021

[ 4 ] https://diabetesatlas.org/upload/resources/material/20191217_165723_2019_IDF_Advocacy_Guide_CH.pdf

策划制作

来源丨营养师谷传玲

作者丨谷传玲 首都保健营养美食学会理事 注册营养师 公安边防部队饮食营养专家

责编丨杨雅萍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