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识《周易》:探《易》解之究竟

时间:2023-08-22 12:28:22 来源: 文汇


《〈周易〉通识》

王振复 著

中华书局出版


【资料图】

最近,复旦大学中文系王振复教授应中华书局邀约,撰写出版了一本 " 小书 "《〈周易〉通识》。作为陈引驰教授主编 " 中华经典通识 " 之一种,它是这一重要而难读人文经典的一个导读本,努力凿通了今本《周易》与 " 大众阅读 " 之间的障壁。该书以有限的文字篇幅,将《周易》从本经到《易传》的象数与义理的一些基本方面、中国易学的发展简史和《周易》的国际影响等内容,以简洁的文字,通俗而严谨地一一演绎、介绍给读者。这一切,建立在这位易学名家四十余年研习《周易》的学识积累的基础之上。

本经:象数为先

通读《〈周易〉通识》,可以看出本书作者的写作思路,全书分五章,归为三大部分。第一部分为《周易》五问,说了五个问题,从书名、本子、何谓 " 三易 " 到今本《周易》的作者与写作年代等,都作了简略的解读。其中关于 " 三易 ",有作者独到的看法。东汉郑玄将 " 三易 " 称为《夏易》《殷易》和《周易》,似乎早在夏代、殷代已经有各自的易书了,是郑玄改变了《周礼》的有关记载。《周礼 · 大卜》只是说," 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夏易》),二曰《归藏》(《殷易》),三曰《周易》",三者实际是同一时代的《易》,仅仅六十四卦的卦序不同罢了:《连山》以艮卦为第一卦,《归藏》以坤卦为第一卦,《周易》以乾卦为第一卦。所以应当说,所谓 " 三易 ",是同一时代而不是夏、商、周各个时代的《易》。又不忘补充一句,据考古,1993 年 " 出土于湖北江陵荆州王家台的秦简,经专家研究,为《归藏》抄本 ",认为这可以证明 "《归藏》并非‘伪书’ ",但不是桓谭《新论》一书所说的 " 四千三百言 " 的那个所谓 "《归藏》"。《〈周易〉通识》一书中,诸如此类的考释和阐析并非孤例。如书中纠正了东汉许慎《说文》关于 " 周 " 字 " 从用口 " 的失误,应该是 " 从用囗(围字初文)"。由此可见,《〈周易〉通识》一书所持的严谨学风。

在王振复看来,《周易》的人文本质与内涵,首先在于其独特的象数之学,这一象数系统,为易理之根;其义理,一般与象数相应,是在象数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象数与义理二者的主题,都可以归结为:世间一切事物阴阳恒变,大化流行;易理洁净精微,而大道至简。

象数学,广深、复繁而难解,远远不是《〈周易〉通识》十万字的篇幅可以说得清楚的。该书尽管只是解读了最初步而简单的卦爻符号系统的 " 爻位说 ",好让读者有一个初步读 " 易 " 的入门径路,远远不是《周易》象数之学的全部,但是,假如连这一象数 ABC 都没有掌握,想要从习《周易》,无疑是一句空话。读 " 易 "、懂 " 易 " 的第一步,先应研习今本《周易》从卦爻符号、卦爻辞及其文脉联系,到《易传》的七篇大文,做一个逐卦逐爻、每字每句的诠释工作,而且懂得保存在《易传 · 系辞上》的 " 古筮法 " 即 " 大衍筮法 " 即所谓 " 十八变 " 的算卦规程。书中之所以要讲这个问题且不厌其烦地加以演示,为的是破除算卦迷信。凡此,是许多易学研究者都这样做了的,王振复也是如此,他以前出版的《〈周易〉精读》一书,便是这样一部逐卦逐爻、逐字逐句对今本《周易》加以阐解的易学文本。

然而王振复做易学研究,已经由此再往前走了一步,在老老实实从事《周易》传统笺注的前提下,以文化人类学关于巫学的理念对易理作出了新的解读,率先提出和论证 " 原始易学是巫学 " 这一重要的学术命题,不持整部今本《周易》是 " 哲学著作 " 的学术之见,实践梁启超所提出的 " 以复古为解放 " 的学术主张。他说,《周易》" 保存了中华文化原型的历史与人文资源,蕴含着原始巫学、数学、仁学、哲学、史学、美学与文学等多方面、多层次的文化因素,是一个集中华古代天理、命理、圣理、哲理、心理与文理等于一炉,不无文化迷信却尤为原初的文化集成 ",而易学,无疑为中华 " 第一国学 "。再进一步,便开创了一条中国易学兼中国美学相结合的学术新路。这两个方面,最早的学术成果,是《巫术:〈周易〉的文化智慧》(1990)与《〈周易〉的美学智慧》(1991)二书的问世,由此奠定他在易学研究中应有的学术地位。

《易传》:以 " 人 " 为本

重视《周易》本经的诠释,并不等于说忽视《易传》;不持整部《周易》为 " 哲学著作 " 的看法,不是说《易传》中所蕴含的哲学思想等不丰富。易理之源在本经,《易传》的哲学思想等,恰恰由本经的巫筮发展、升华而来。在王振复看来,今本《周易》是一部由 " 巫 " 向 " 史 " 的 " 巫史传统 " 的经典文本。无论本经的巫学或《易传》的人学,还是从 " 巫 " 向 " 史 " 的时代和易理的转换,都富于巨大的文化价值,都值得加以研究,不可偏废。从本经到《易传》进行研究是研治易学的正途,唯其如此,就不是 " 无根 " 的研究。然而必须始终以 " 人 " 为本,而不是盲目推重 " 巫 " 的文化迷信。王振复之于《周易》诠释的显著特色,在于其所秉持的 " 以人为本 " 的人文主义立场,重在人文与学术的 " 还原 ",重在对《周易》占筮迷信的批判,以为《周易》原本的巫理," 仅为预测吉凶而已,尚未具有成其理论形态的哲学之思 ",本经没有上升到抽象而高度的哲理之思。同时看到,正是这一源自远古东方的文化迷信,却 " 奇迹 " 般地提升、转化为《易传》人文包括哲学等的主要内容,这是自古世界人类无数巫文化所不曾有过的。在《〈周易〉通识》中,这一点体现得很鲜明。《易传》关于 " 象 "" 生 "" 时 "" 气 "" 圣 " 五大 " 易 " 的范畴,及其 " 一阴一阳之为道 " 的 " 文化哲学 " 和 "《周易》美学何以可能 " 等议题,都由作者做了重点阐述,其中关于 " 诚 " 即作为 " 大人 " 的圣学部分,结合六十四卦的系列卦义来谈,做到要言不烦,阐析成就圣人人格的两大侧面:" 自强不息 ";" 厚德载物 "。在王振复看来,《周易》本经偏重于 " 尊天命 ";《易传》则偏重于 " 尽人事 "," 尊天命以尽人事 ",便是自古中华人文精神的根本之处。

" 难得的,须做一个笨人 "

《〈周易〉通识》一书是一本通俗性读物,王振复已经尽可能写得通俗易懂,而比起那些时兴读物、" 快餐文化 " 来,实际还是不够通俗的。易学是一门特殊的学问,其思想与学术的魅力十分巨大、内涵深广。如果立志学 " 易 ",非长期下苦功夫不可。所以他在《后记》中真诚地说," 难得的,须做一个笨人 " 而不做 " 聪明人 "。《后记》指出读《易》四要:" 一须理念对头,方法得当;二要沉潜于心,脱弃凡近;三则勤勉持久,勿浅尝辄止;四必先攻象数,再探义理。" 这是作者推介于读者诸君的 " 夫子自道 "。四要中,一与四直接对应,说的是学《易》、治《易》的理念与方法,须以坚强而葱郁的理性为主导,以免 " 走火入魔 ";二与三直接相关,说的是态度,最好不要抱着功利心读《周易》。假如你喜欢这门学问,就应是单纯而由衷的喜欢,持之以恒而必有收获。子夏说:" 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 "。争取做一个纯粹的读书人,应该是最好的。

(本文作者为苏州大学文学院教授、博导)

作者:王 耘

编辑:蒋楚婷

* 文汇独家稿件,转载请注明出处。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