冰冻的土地,人烟稀少的城市,彷徨的年轻人,这是陈荣辉镜头下的东北。在零下三十度的低温里,这里的时间好像被冻住了。他背着30多斤重的8*10大画幅相机及脚架,走在松软的雪地上,每一次呼吸,都能听到自己的心跳。
《空城计》
2017年11月,这组拍摄东北“收缩城市”的摄影作品《空城计》获得了第六届侯登科纪实摄影奖。上周,这组作品出现在了第五届影像上海,陈荣辉也应VPhoto邀请参与Vtalk对话,探讨了对于“影像的未来——流量、艺术性和价值”的思考。
VTalk对话 右一为陈荣辉
《空城计》的拍摄过程很有趣,他没有选择在街上偶遇陌生人,也没有像传统的摄影师那样在报纸或媒体上刊登广告招募对象,而是来到东北当地,在当下最火的短视频app上寻找附近的人,用一种类似网友见面的方式进行拍摄。
而面对这些年轻人的时候,他发现自己和他们一样拥有对未来的不确定性。原本繁华的东北发展并不那么顺利,离开还是留下成为了最主要的矛盾。其中有个年轻人,一家三代都是国企员工,从小时候喝的汽水到电影票都被安排好了。突然,这些东西都没有了,那种无力感无处化解。
陈荣辉从自身出发,探索城市变化给人带来的影响,用8*10大画幅观察这个时代,讲述一个魔幻的现实。
·我本身就在不断地“城市化
很多人认识陈荣辉,是从《圣诞工厂》开始的,这幅作品获得了第58届荷赛当代热点类二等奖,而陈荣辉也成为当时中国最年轻的荷赛获奖者。
而后来的作品从《石化中国》、《脱缰的世界》到最新的《空城计》,陈荣辉一直关注着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他形容自己也在不断地“城市化”:生长于小县城,大学在一二线城市就读,为了事业上更好的发展而来到了上海,这种流动的路径似乎为当下80、90后年轻人所共有。
《圣诞工厂》
蜂鸟网:
你的作品大多是在处理中国城市化进程中的问题,它们之间是否有一脉相承的关系呢?
陈荣辉:
《石化中国》关注的是工业化进程中的城市。当时我生活的城市——杭州旁边有很多的化工厂,13年那会杭州出现了水污染,导致我们每天晚上回去都要抢矿泉水喝,这与我直接相关,便开始关注这个问题。由于很多原因的限制,用普通新闻摄影的方式无法拍摄,我就选择了一种远距离观察的方式去拍。
我拍摄的很多场景一半是农田,一半是工厂,工业慢慢入侵农业,这很像是一个现代化城市的开端。
《石化中国》
第二个作品《脱缰的世界》则是体现一个城市发展到了一定阶段之后,人们开始去享受,也就是所谓消费主义的阶段。我拍摄了很多主题乐园,杭州、宁波、上海的,在这个过程中,我是和家人、朋友一起去玩,然后进行拍摄;
《脱缰的世界》:一个个主题乐园就像是消费和享乐的疯狂世界的微缩版,伴随着中国三十年的城市化进程
到第三部作品《空城计》的时候,我拍摄的是东北“收缩的城市”。一个城市发展到末期,开始出现了衰退的现象。
就跟人的生老病死一样,从青年、中年,到老年,这三个作品是一脉相承的,体现了城市不同的发展阶段中人和城市的关系。
蜂鸟网:
为什么这么关注城市化进程的问题呢?
陈荣辉:
我们小时候生活在二三线的县城,然后长大之后去到了一个一线二线的城市上大学,然后为了更好的发展就来到了上海这样的大城市,我觉得这是很多当下80后、90后的一个路径。真正从小生活在大城市的人是很少的,我们(的经历)本身就是一个城市化的过程,我希望用影像来记录这个过程。
《空城计》
蜂鸟网:
前两个作品中的城市都是与你紧密相关的,是你所生活的城市,那么第三个城市为什么会选择东北呢?
陈荣辉:
第一个是与我直接相关的,第二个是跟我的家人、朋友相关,而第三个则更社会化一点,到了那个阶段之后,就不只是个人的问题了,需要关注整个社会。
哈尔滨被称为东方莫斯科,但也就过了两三年时间,因为城市发展的规律变了,就不断地衰退,虽然当地也在想办法改变,但还是很难,所以我觉得这个是对我们整个社会都有借鉴意义的。
至于为什么选择东北,虽然我生活在上海,是现在中国最发达的城市,但是回想三十年前,东北沈阳、哈尔滨都是中国曾经最繁华的都市。
《空城计
包括我拍里面的年轻人,我觉得跟我的状态很相关,但更多是精神层面。
他们的父辈是在大型国企里,生活得非常好,但到了他们这一代的时候,可能就没有那么好的待遇,城市发展也不好,他们面临了许多不确定性和选择。其实这个国家的年轻人感觉都差不多,包括上海,这种不确定性好像环绕在每个人的脑海里,你会很担忧这个城市会怎么样,自己的命运会怎么样。,你可以在那里找到比较极端的例子。
《空城计》
蜂鸟网
你所说的极端指的是?
陈荣辉:
就是城市变得很萧条,年轻人都离开了城市,老龄化问题很严重。现在大家只感觉到了中国人很多,但按照当下这种节奏发展,以后人口会越来越少。我们过惯了繁华的日子,我是刻意选择冬天去拍摄的,我觉得这种极端的天气,塑造了东北的这种性格。
蜂鸟网
相比前两部作品,《空城计》中肖像摄影好像使用得越来越多。
陈荣辉:
我还是比较相信人面孔的力量。大家不太愿意尝试肖像摄影,可能因为它看起来比较传统、古板,可是我很喜欢。我觉得影像这类东西,,我想在肖像这个领域里看看能不能做点新的东西。
·
在陈荣辉个人作品的创作中,他坚持使用大画幅相机来拍摄。在这个追求便捷快速的时代里,他想用这种缓慢、严谨的摄影方式,带来一种不一样的观念。
《空城计》
蜂鸟网
为什么一直执着于用大画幅进行个人项目的拍摄呢?
陈荣辉:
我选择这个方式有一点点极端,我想强制自己理念上作出改变,而这个过程我需要用动手过程的改变来辅助,所以我选择了8*10来拍,它很慢,可以静下来去观察。但其实后来你会发现用什么器材并没有什么直接的影响,但用器材本身的过程非常重要。
蜂鸟网
这是一种对抗速度的方式吗?
陈荣辉:
一开始确实是的,大画幅的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都很高,你必定会慢下来,但这个慢只是表面上的慢。很多人用了大画幅之后可能会误解我会不会彻底改变,会不会更谨慎,但终究是理念的问题。
蜂鸟网
用了不同的器材之后你有什么改变吗?
陈荣辉:
我现在出去拍摄只带8*10和iphone手机,其实两者拍得都差不多,只是在输出上有差别。8*10大画幅所看即所得,这种锻炼是很好的,用135的时候你可能不太知道画框框在了哪里,但
《脱缰的世界》
蜂鸟网:
你是新闻摄影出身,但在作品中却很少看到新闻摄影里常见的那种“信息直给”,反而跳脱了新闻摄影的限制,有更多的审美特性与解读空间在内,这是有受到什么人或事情的影响吗?
陈荣辉:
我并不排斥新闻摄影带给我的影响,它首先告诉了我最基础的审美,比如说路透社、美联社、盖蒂图片社,他们有一套审美,为了更好的传播,它们会追求简洁、直接。
我通过阅读摄影画册来进行美学的修养
我本身并不是学美术出身的,开始并不受绘画的影响,但当我接触到更多摄影师作品、画册的时候,它们几乎都会讲到摄影与绘画的关系,在这个过程我学到了很多。。
《石化中国》
蜂鸟网:
你除了阅读摄影类的书籍,还会阅读大量人文社科的书籍,这些书对你的创作有什么影响吗?
陈荣辉:
我喜欢通过大量的阅读、观察去体验外面的社会,放开自己的五观去看,然后寻找自己契合的来做。
有些艺术家是从自己出发,那也很好,但我身处这个时代,我的困惑有可能是别人的困惑,怎么把这个结合起来对我来说更有趣一点。
《空城计》
·不牺牲照片本身去达到传播,点击量高的作品也不代表是好作品
面对全新的媒体,摄影艺术如何适应,陈荣辉有他自己的一套看法:在创作上可以保持原有的方式,而传播上则采用最新的互联网产品。在《空城计》这组作品中,他使用最传统的8*10大画幅进行影像创作,而传播时则选择使用最新的互联网交互性产品。?
《空城计》
蜂鸟君:
互联网的阅读快速且碎片化,而纪实摄影作品则内含逻辑且有其具体的环境语境,你认为当下的传播环境可能影响人们对作品的阅读吗?
陈荣辉:
肯定会影响,我们做传媒,对影像的传播研究很多,大家喜欢看哪些图片,我们都是很清楚的,但那个是跟阅读量相关,跟做艺术本身并不直接相关。
蜂鸟君:
那你是否会为更好的传播,而在作品创作上作妥协?
陈荣辉:
不需要妥协,只要考虑到就可以了。我本身做这个新闻摄影,受它的影响,懂得传播的规律,但并不一定要通过照片的牺牲来达到传播。
头条 22-01-21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20
头条 22-01-18
头条 22-01-17
头条 22-01-13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11
头条 22-01-06
头条 22-01-05
头条 22-01-05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31
头条 21-12-29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7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3
头条 21-12-22
头条 21-12-20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7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5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14
头条 21-1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