严根土:“育”好一粒籽 秋收万亩棉

时间:2018-11-08 09:11:02 来源: 人民网-河南频道


严根土(左2)科研团队开展棉花分子育种工作(资料图)

人民网安阳11月7日电 (石国庆)严根土,中国农业科学院棉花研究所研究员。瘦瘦小小的他,衣着朴素,怎么看都像农民,不像科学家。的确,他和土地、棉花结缘26年,跑遍了祖国的戈壁沙漠、平原丘陵,培育棉花新品种10个,品种遍及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和西北内陆三大棉区,累计推广面积超过8000万亩。

严根土研究的落地棉,最早起源于墨西哥,和长绒棉相比,效益更高、稳产性更好。“从苗期开始,用分子鉴定纯度,好的留下,杂的淘汰。”严根土说,过去是盲目育种,从2005年起,棉花育种发生革命性变化,由传统育种发展到分子育种、品种设计,育种也可以像工业产品那样去“设计”。

“过去要产量,现在不仅要产量,更要品质,分子育种技术应运而生。”严根土说,如何提高棉花纤维的长度、细度、强度,是科研人员的主攻方向,但同时也是最大难点。“和小麦、玉米的育种不同,棉花育种更难,一百多年来,棉绒的长度仅仅增加了2毫米。”

越是有难度,科研攻关的乐趣才越大。盐碱、干旱地区是人类生存的禁区,却是棉花抗逆育种的宝地。严根土的团队在东营、阿克苏、喀什、郑州等典型生态区域布置了18个试验点。

“为了搞抗逆育种,我一年的行程将近10万公里,比大企业家还忙呢。”严根土笑着说,3月海南收获种子,4月各试验点播种,5月调查出苗期,6月枯萎病,7月开花期,8月黄萎病。特别是9至10月份到各个试验点去选种,经常是白天下地选种,夜里赶路。

严根土回忆,过去科研经费紧张,一年只有几千元钱,出差只能挤公交、坐硬座。去新疆选种更是“磨人”,先从安阳坐两天三夜的火车到乌鲁木齐,再转车到南疆,还要在南疆的3个选种点来回奔波。“在车上还不敢睡觉,大包小包扛上车的‘宝贝’可是一年的试验成果,不能有丝毫闪失。”严根土说,现在条件好多了,科研人员不再为出差发愁,可以将更多精力投入到科研上。

从鱼米之乡的杭州,到北国风光的安阳,1992年,早期简陋的科研条件也曾让刚出校门的严根土迷惘。那年,他看到黄祯茂老师每天戴着草帽,挎着白布包,穿着像个普通农民,早出晚归的在试验田忙禄;那年,喻树迅院士为了省五元钱路费,从白壁镇步行回老所部,而他们培育的中棉所16品种刚刚才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一等奖……

前人开拓,后人传承。中棉所人的朴实、勤劳、专注的精神深深打动了严根土,漂浮的心安定了下来。中棉所44、中棉所46、中棉所49、中棉所59.…….20多年来,严根土研究了8000多份国内外育种材料,分析了从田间地头得来的上千万组数据,发明了“一种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育种方法”,一个个棉花新品种如春笋般冒出来。该育种方法也受到美国、澳大利亚、印度等同行专家的高度评价,多次应邀出国讲学。

其中,中棉所44、中棉所59通过中亚国家审定,棉花育种实现“走出去”。中棉所49在新疆已连续推广应用13年,目前仍是主栽品种,推广面积占当年全国总棉花种植面积的15.5%,推动了我国主产棉区品种的更新换代,作为第一完成人,严根土于2016年荣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安家河南二十多年,严根土乡音未改,说话总带着淡淡的浙西口音。他时常回忆儿时长辈的教导:你个头不高,将来干不了体力活,要想出人头地,只能读书。现在,严根土也常常勉励团队中的年轻科研工作者,可研究的对象千千万,但人的精力有限,要想有所建树,只能保持专注。“能把一个科研对象做精、做透,就不容易、不简单。”严根土说。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