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侯乙墓发现第一人:国宝编钟当年险被混凝土毁了

时间:2018-12-11 15:35:38 来源: 湖北日报


楚天都市报记者徐颖通讯员钱红孙夏摄影:楚天都市报记者萧颢

王家贵接受本报记者专访

对话时间2018年12月8日

对话人物王家贵

人物简介

王家贵,曾侯乙墓最早发现者。1933年出生于重庆,今年86岁。上世纪70-80年代,在中国人民解放军武汉军区驻随县某部服役。1978年,首先发现曾侯乙墓。1984年转业,在中国人民银行随州支行工作,直到副行长任上退休。

对话背景

昨日,湖北省博物馆举行“我与曾侯乙编钟——纪念曾侯乙编钟出土40周年”2018年志愿者表彰活动,60余名优秀志愿者获得表彰。17岁的武外英中高三学生许钟子,在省博物馆当了5年志愿者后,耗时一年创作完成中英文版《神秘而瑰丽的曾侯乙墓》通俗读物,在昨日的表彰仪式现场首发。

活动中,曾侯乙墓发现者王家贵受邀到场,与志愿者们分享了他与曾侯乙编钟的故事。参加活动者像对待国宝一样,纷纷簇拥着他合影留念。活动结束后,楚天都市报记者在省博贵宾厅专访了王家贵老人。

一个山堡两种土质,让他产生联想

记者:当初您在部队工作时,怀疑随县擂鼓墩有古墓,报告到文化部门,一开始没有获得认可。您不是学考古的,怎么就认定自己的观点,并一直坚持?

王家贵:我认定的事情,不会轻易放弃,一定要得出一个结果。即使因此受到处分,我也认了。

1977年,由于战备需要,武汉军区决定,在随县兴建两个兵器大修车间,由我负责兴建任务。选址的时候,左找右找,找到我所在部队营区内东团坡上的山堡。这个山堡比营区内其它山堡要高四五米,上面有一座砖混水塔。水塔拆除后,又推去了4米多高的土层,准备打眼放炮。但我看到推土之后,产生了疑虑。

记者:怀疑下面有古墓?

王家贵:是的。山堡中间是松软的黄褐色土,与四周的红砂岩土区别很大。我怀疑中间的土是人工回填的。1960年至1963年,我在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习过建筑专业,老师跟我们讲过“秦砖汉瓦”的故事,还对我们说:“你们以后经手的工程,很有可能会挖到古墓。”因此,我在这方面有一定的专业知识。

猜想终获证实,他却捏了一把汗

记者:向上面汇报的结果,为什么会一波三折呢?

王家贵:我向随县文化部门汇报后,他们派了几拨人过来看,都说“不是古墓”。我一问,这些人都是一般行政人员,有唱花鼓戏的,有拉二胡、吹笛子的,不是考古专业人员。我的上级单位对重点工程抓得很紧,有的领导对我说:“我们已经向地方政府有关部门报告过,并不是古墓,您王家贵凭什么说是古墓呢?”我的压力很大,两次心脏病复发抢救,但我仍然坚持我的观点。后来,施工继续进行,推了12米高的土,终于挖到了石板。部队非常重视,紧急联系襄阳地区(现襄阳市)文化部门,对方又马上联系湖北省博物馆,直接喊湖北省考古队队长谭维四同志接电话。

记者:后来谭老主持发掘了曾侯乙墓。这次考古震惊世界。

王家贵:我记得非常清楚:1978年3月19日,细雨蒙蒙。下午1时30分左右,谭维四同志带领考古专业人员赶到,没有休息,直奔施工现场,立即挥锹、打铲干开了。3月20日中午,他们把墓边的土全部清走,弄清了墓坑的形状和椁盖板的深度。这个墓形状特殊,坑口呈不规则的多边形,和以前发现的方形、亚字形、刀把形都不一样,也没有墓道。墓坑东西长20米,南北宽16.5米,横截面积220平方米。谭队长说:“这座墓规模之大、形状之特殊,在湖北省内是第一次见到。”

记者:这个时候是不是庆幸自己的坚持?

王家贵:知道结论后,我捏了一把汗。如果我不是一直坚持自己的怀疑,控制施工方法,打炮眼只准打50厘米深,炸药只能装4两,导火线只能长80厘米;假如炮眼打深一点,或者炸药放多一点,炸出一个深坑,再往里面浇灌混凝土,那么曾侯乙墓里的15000多件文物,就和混凝土拌在一起了,想想后果真是可怕。

打工到79岁,现在每天还看书种菜

记者:发现曾侯乙编钟,对您后来的工作有没有影响?

王家贵:我受到了表彰,军区给我记了三等功,全国各地媒体也都来采访我。1984年我转业时,为了方便大家找我,我被就地安置到中国人民银行随州支行工作。谭维四队长主持考古发掘时,部队安排我负责文物保卫工作,整个发掘过程我都参与了,直到文物用100多个木箱打包,用21辆车运到省博物馆。

记者:您后来从事过与文物爱好相关的工作吗?

王家贵:我在中国人民银行随州支行工作时,负责基建,因为懂建筑,在系统内常常被借调。武汉早年的两座高楼,就是由我担任总工程师设计建设的。一座是1988年建成的洪山宾馆旁的金融大厦,一座是1990年建成的汉口的瑞通广场。退休后,我也没有歇着,一直打工到79岁。

记者:这么大年纪,为什么还要打工?

王家贵:我有退休工资,两儿一女和孙辈都是大学毕业,有文化、很孝顺,但我喜欢建筑,有人找我,我就继续干。

记者:现在的生活状态怎么样?

王家贵:我一辈子坚持学习,学过雷达、建筑、金融,跨了好几个专业。我也嘱咐家里的后辈,一定要学文化、多读书,掌握专业知识。我现在每天还会看书学习,不打牌、不钓鱼。除了学习,我还买了一小块菜地,每天骑着电动车去种菜。我觉得,我这辈子对社会最大的贡献,就是发现了曾侯乙墓。我希望,曾侯乙编钟出土50周年纪念的时候,我还能再来省博物馆。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