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一生探源中华文明

时间:2019-02-25 14:15:39 来源: 人民网-人民日报


蔡华伟绘

24日,清华大学发布官方消息,清华大学文科资深教授、出土文献研究与保护中心主任李学勤先生因病于2019年2月24日零点11分去世,享年86岁。首都师范大学甲骨文研究中心的一位学者感叹,今年是甲骨文发现120周年,建立了甲骨文“两系说”的分期理论、发展了“非王卜辞”研究的李学勤先生却走了。

李学勤是当代学者中极少的“百科全书式的学者”。他是著名的历史学、考古学、古文字学、古文献学专家,对于甲骨学、青铜器研究、简帛学及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作出了引领式的杰出贡献。

对于学术之路他曾有过自述:1952年到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做殷墟甲骨的整理。1953年底又转到历史研究所,担当侯外庐先生的助手,参加《中国思想通史》的写作。随着马王堆汉墓、银雀山汉简的发现又转去整理简牍帛书,回到考古和古文字学的行当。“几经转折,称为‘杂学’是最合宜的。”

其实这些领域虽然看起来杂多,却也很单纯,就是围绕中国历史上早期文明这一段。学术界曾流行一个说法,李学勤曾经说自己像一个“多波段收音机”,这么一拧是中波,那么一拧可以换到短波。这种博闻强记、随意转换的本领,一般人望尘莫及。

在多年的“杂学”涵泳中,李学勤逐渐形成了一个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由于种种原因被低估了。他想通过客观的论证、正确的评价,使传统文化得到继承和阐扬,“因此,我在1981年提出要‘重新估价中国的古代文明’,以期对国家的文化建设有益。”

从1952年参加编著《殷墟文字缀合》开始学术历程算起,李学勤出版各类著作40余部。在甲骨学研究中,李学勤建立了殷墟甲骨“两系说”的分期理论,发展了“非王卜辞”的研究,并首先鉴定出西周的甲骨文。

相比甲骨学,战国文字和简帛学都是1949年后新发展起来的学科。在战国文字研究中李学勤率先提出进行综合研究,提出“五系说”,使这一学科分支得以成立。在简帛研究方面,他参加或主持整理马王堆帛书、定县汉简、睡虎地秦简、清华简等多种珍贵材料,并将简帛学与学术史研究结合起来,成果斐然。

李学勤认为,中国文化有几个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也就是思想文化的高峰时期,比如周汉、两宋、明清和晚清至民国之际。其中周汉之际还有其特殊意义,这是一个相当长的时期,从春秋末年到战国,以至在一定意义上作为战国之延续的西汉初年。“中国传统文化在这个时期完成奠基,并出现第一个高峰。后世传流的经典,大都是于这个时期形成的。”

清华简是战国中晚期的楚简,可以帮助我们了解这个时期非常重要的经典的形成过程,因而也成为李学勤先生最后10年的学术生涯中倾注最多心血的领域。

2018年11月,清华简第八辑的整理报告出版。李先生曾说:“每一篇简都是一个难题,第四辑到现在还有几个问题没有解决,几个字认不出来。认不出就是认不出,也许最后我们会把这些认不出的字就这样留下,但是我们会尽可能给大家提供一个说法,给研究者提供一个基础材料。”

李先生认为,一个考古文物上的重大发现,不是在于发现了什么金银玉器,而是在于这个发现能够改变我们对于一个历史时期或者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历史文化的看法。“清华简的意义,我想也在于此。”李学勤说。

李学勤还是国家九五科技攻关重点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组长、首席科学家。1996年启动的“夏商周断代工程”,以王世民等的《西周青铜器分期断代研究》为基础,参以历法研究,编制了“西周金文历谱”,有利于更准确地通过金文研究当时的历史。

关键词: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