截至8月26日早上8点30分,重庆森林火灾各处明火全部扑灭,全面转入清理看守阶段。本周,中国青年报社社会调查中心联合问卷网(wenjuan.com),对2002名受访者进行的一项调查显示,92.2%的受访者关注了重庆山火的扑灭过程。关注的过程中,70.0%的受访者通过网络为重庆加油。73.9%的受访者感受到了全国人民支援山城、并肩战斗的手足情谊。
92.2%受访者关注了重庆山火的扑灭过程
(资料图片)
重庆市某教育机构高中英语教师王彦说,气温逐渐升高之后,重庆已经有了几处山火,“最开始我也只是在新闻上关注。后来有一天我上班经过一座大桥,能直接看到巴南山火的燃烟”。
调查中,92.2%的受访者关注了重庆山火的扑灭过程。
“北碚山火燃起来后,我所在的500人的复古摩托车大群里,就有人在发信息说需要支援。从我居住的地方骑车过去也就20公里,就立马报了名。回家换了长袖长裤和靴子就出发了。”王彦说。
重庆市北碚区朝阳小学体育教师柏林从8月21日开始做志愿者,“我们是第一批志愿者,当时志愿者不多,我们就代表北碚区的体育老师自发组织去了。当时山上还没有物资,我们就每个人扛一箱矿泉水,拿上镰刀、油锯上山。街道派了专门的车送我们上去,但山路比较崎岖,要到达隔离带只能手脚并用爬上去,本来是两三公里的距离,但弯路多,走了两个多小时。上去之后,隔离带全是竹子,我们把竹子砍断运到隔离带以外,从中午一直忙到天黑,穿着长衣长裤,全身都湿了”。
重庆市兼善中学蔡家校区的心理学教师潘银红,也是北碚区山城雪豹应急救援中心的一名志愿者。“8月23日一早我加入扑灭重庆山火的志愿者队伍中,那天我们的任务本来是带领100多名青年志愿者到城门洞去砍隔离带,但没多久,就接到命令要求我们马上撤离,因为那个时候我们离火头最近的距离就只有几十米了,非常危险。我们就开始紧急疏散群众志愿者向山下撤离。上山不容易,下山更难,山路非常陡峭。但我们在半个小时内,把差不多300名群众安全地疏散到了山下”。
关注的过程中,70.0%的受访者通过网络为重庆加油,53.7%的受访者转发相关画面视频文稿,让更多人关注山火,51.9%的受访者转发助力灭火的有用信息,33.3%的受访者在网络上普及相关知识,13.2%的受访者亲身参与,担任救援者和志愿者。
“各地的消防、武警战士都过来支援了,我们摩托车群里有更多人参与到了志愿运送的队伍中。”王彦第二天出门的时候还被一辆轿车刮倒,不过伤不严重,就继续去帮忙,“我从晚上6点等到夜里11点,一直没有排到进山。现场很多人也是这样,想帮忙却没帮上忙,在山脚等待召唤。不过整个现场的秩序维护得很好”。
潘银红是到达最上面隔离带的几位女性之一,“上去之后,我们就和所有的指战员一起等待反攻,每个人都得站到位。在反攻的过程当中,每一节点燃之后,火烧得很大,会有火星蹦得很高,起码有几十米,还会越过隔离带的上空飞到我们后面的树林里,所以我们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工作就是观察火星。我们面前会准备两个灭火器,一旦有火星落下来,落到树林上面、地面上,我们会就近用灭火器把它快速灭掉,不让它有再燃起来的可能。中间的过程就像打仗一样,非常紧张”。
潘银红说,当火情基本控制住之后,云南森林消防、武警官兵、其他的森林消防作战人员和山城雪豹救援队,一共4支队伍留守在上面,继续进行火情观察。观察余火,预防复燃,基本上通宵值守。“从凌晨1点到3点,我们救援队总共扑灭复燃点10处左右,通过这种方式有效地巩固了灭火战斗的成果”。
73.9%受访者感受到全国人民支援山城、并肩战斗的手足情谊
“我们在开挖隔离带的时候,能看到消防员们都在那边,连续几天几夜没有下山,即便轮换着来也大都体力不支。”柏林说,一方有难八方支援,云南、甘肃等地的消防员从这么远的地方赶过来救援重庆,我们感受到,这不只是北碚的事,也不只是重庆的事,这是全国人民的事。“缙云山也是5A级景区,原来的缙云山以秀为美,这次的缙云山以英雄为美。这个英雄不是哪一个人,是警民一家团结一致,才把这个火灭掉的”。
整个过程中,73.9%的受访者感受到了全国人民支援山城、并肩战斗的手足情谊,66.4%的受访者感受到山城人民的强大凝聚力,57.5%的受访者感受到军民鱼水情深。
潘银红感受到,参与这次灭山火工作的所有人,都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有一次,用摩托车拉我进去的是一位65岁的大叔,他一早就过来,拉了两个小时的人还没有吃早饭。我不知道他的名字,他也不知道我的,但坐上摩托车那一刻,我觉得很安全。有些群众志愿者,即便很累了,在需要他们坚持一下的时候,也都义无反顾地坚持下去”。
柏林说,扑灭山火也离不开科学的方法,“比如说火攻法,25日晚上,大家都很紧张,首先要判断天气、风向,其次是点火的方式和时间。一切都把握得非常好,才把缙云山守住了”。
“不管是我们的消防指战员,还是志愿者,碰到其他救援人员,都会说一句‘你们辛苦了’,但他们马上就说‘还是你们辛苦一些’,大家互相体谅着。”潘银红说,这一次能够快速把山火扑灭,依靠的是所有人构成的一道“隔离带”,我们有抢挖出来的隔离带,还有一个更重要的隔离带,就是所有人构成的“人墙隔离带”,把山火扑灭了。
中青报·中青网记者 王品芝 实习生 尚佳 来源:中国青年报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
头条 22-08-3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