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实时:智慧养老,何以见“人”见“智”

时间:2022-11-12 16:01:50 来源: 光明网-《光明日报》


在山东日照,一个小小的“遥控器”成了86岁独居老人陆新皆的好帮手。需要助餐、保洁等服务时,老人就按下这个“遥控器”。另一端,专属护理员接到系统通知,便及时赶往老人家中,提供相应服务。“随叫随到,真方便!”陆新皆把这个呼叫工具当成了宝。


【资料图】

随着物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信息技术的发展,越来越多智能产品正为老年人提供着高效便捷的养老服务。“基于大数据云平台的智慧养老,通过深度学习模型及训练,实现人工智能与养老服务深度融合,从而满足老年人多样化、多层次的服务需求。”在国家康复辅具研究中心(以下简称“国康中心”)主任李增勇看来,智慧养老正推动形成新的养老模式,让便捷服务触手可及。

从居住环境监测到无感知连续追踪设备

“打个电话,隔一会儿就有人上门给我换煤气,24小时都有人接听。”谈到“老省心”智慧养老服务中心的居家上门服务,家住浙江台州的刘奶奶十分满意。

“2018年起,作为从传统养老到智慧养老的转型试点,我们积极探索‘智能连接+居家养老+健康管理’的新型养老模式,初步构建了‘老省心’智慧养老监管与服务体系。”浙江台州智慧养老服务中心主任朱宁的另一个身份是中国移动台州分公司行业总监。“我们与民政等15个部门开展业务合作,与阳光厨房等14个数源系统开展数据协同,构建了养老领域智能化监管、老年人助配餐体系、养老机构安全监管、老年人养老领域预防诈骗4个子场景。”朱宁说。

“老人可通过现场录音、服务内容拍照等方式对服务质量进行评价,养老机构可对上门服务情况进行抽查和回访,民政部门可对服务记录进行查看、审核,将居家上门服务满意度作为政府补贴的重要依据。”朱宁介绍道。

“比如之前给老人用的‘一键通’报警手机,由于没有匹配老人的个性化需求,老人和家属都觉得用处不大,使用率比较低。”朱宁表示,得益于信息技术的发展和物联网智能硬件产品的成熟,现在的智能监测及可穿戴产品更加精准和便捷,产品品类更加丰富,从安全到健康、从居住环境监测到无感知连续追踪设备,均可应用在实际场景中并取得成效。

改变也发生在养老机构及从业者身上。朱宁介绍,工作人员在服务过程中也逐步习惯通过刷码、拍照上传等操作进行留痕记录,通过App、小程序等接收老年人及家属服务需求信息及电子化工作任务工单。“社区服务人员也会向我们反馈系统使用过程中的优化建议。大家都在使用过程中体会到了智能化带来的便利。”

智慧养老,以老年人需求为中心

“用不上这个,放我床边还占地方。”郑州市金水区安泰新龙小区81岁的陈奶奶抱怨道,由于她的普通话发音不标准,使用语音智能终端的时候,系统总是无法准确识别她的指令。

享受着智能化的便利,一些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也遇到了“叫好不叫座”的尴尬,究其原因是部分智能产品没有满足老年用户的使用需求。而据国家卫健委老龄健康司司长王海东介绍,我国老年人90%左右选择居家养老。可见,老年人居家的安全健康监测和个性化服务需求非常突出。

“智慧养老,一定要以老年人的需求为中心。只有接地气的智能技术和产品,才能解决现实养老问题。”李增勇说。

据了解,2020年6月起,国康中心在3个地区开展了智慧养老领域实验工作。“我们通过对社区、养老机构和企业的实地调研,厘清不同场景下老年人智慧养老的需求、认知度和技术产品现状。再通过跟踪对比,调查人工智能应用对老年人幸福感、养老服务质量和护理工作的影响。”

相关数据显示,当下老年人需求量最大的是健康管理类养老服务和产品,占到了参与调查的老年人的71.72%,其余依次是安全监控类、生活照护类、情感慰藉类、移动助行类和康复照护类。

“我们据此开发了实验数据管理平台,用于完成实验产品的数据对接,确保服务真正落地。”李增勇介绍,“老年人特别关注智慧养老产品的交互方式,对语音交互的需求占比达7成。”此外,智慧养老产品的操作性、安全性和价格也是老年人重点关注的因素。

以安全监控类产品为例,有数据表明,跌倒已成为我国65岁以上人群意外伤害的首发因素,发生率达30%。“跌倒检测通过智能摄像头就能实现。”李增勇介绍,将智能摄像头布置在公共区域和部分老人的房间,重点布置在起居处和洗手间之间的区域,在保护老人隐私的前提下,可以及时发现老人是否存在跌倒的情况,并第一时间通知家属或救援服务机构进行处置。

智慧养老归根到底要落在优化服务上

“好不容易养成按时充电的习惯,自从半年前的一次误报警之后,我母亲就再也不碰这款产品了。”家住河北邯郸的张女士因为工作原因不能长时间陪伴母亲,便为母亲购置了一款智能养老设备。

但在使用过程中,越来越多的用户反馈,目前很多智慧养老产品存在适老性差、故障率高等问题,技术成熟度与社会大众的期望存在较大差距,以致产品和服务的体验感不佳,甚至存在一定的照护风险,如智能床垫、全自动照护床等,就曾被指出带电不安全、长期使用有辐射等问题。

“应该加快行业标准规范体系建设。”李增勇建议,尽快建立统一的智慧健康养老行业标准,包括智慧养老产品质量控制标准、智慧养老信息平台运营标准和智慧养老服务标准等;加快建立科学完善的智慧养老技术标准体系,统一设备接口、数据格式、传输协议等标准,实现不同设备间的数据信息开放共享。

标准建设不是一劳永逸的,李增勇认为至少还要做好两方面的工作。

一是基于人工智能算法的深度数据挖掘。他举例说,国康中心实验组在武汉市武昌区四美塘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发现,该中心智能手环、智能温度湿度检测仪、AI守护监测垫、AI守护智能眼等设施配备齐全,可以使用服务平台联系所服务老人并收集各智能终端报警信息,但目前的设施设备仅做到了收集老年人健康、生活信息,未对收集到的血氧、心率、生活作息规律等数据进行深度的人工智能学习,未挖掘出老年人的个性化健康和生活特征,难以满足老年人的养老需求。

二是提高产品和服务定价机制普惠性。老年人对智慧养老产品和服务的支付能力偏低,本质是智慧养老产品尚未形成合理的价格序列。“在完善价格补贴机制、制定分级分项定价机制外,可以探索建立自主点单、自主搭配的App式购买服务系统,使老年人及其家人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像‘点外卖’一样自主选择所需购买的产品和服务,从而提升满意度和消费意愿。”李增勇说。

显然,智慧养老归根到底要落在优化服务上,智能技术只是辅助人工而非完全替代。比如具有心率、呼吸、睡眠监测功能的智能床垫类产品,当发生意外事件时,如何形成线下有效响应?“智慧养老技术和产品的提供,必须要有可持续的服务支持,从而使技术与服务形成协同闭环。”李增勇解释道。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