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我成长于中原地区的湖北孝感,人生的前20年,年味对我而言都是一种理所应当的存在。从除夕开始,大家庭的所有成员按部就班,打扫卫生、贴对联、走亲访友、打麻将。在这种一年一度的重复中,我有些麻木了——过年就像一年一度的打卡任务,懒觉被鞭炮声打断,正月初一开上回老家的高速,乡里的冬天围着炭火取暖。
大学毕业后我来到伦敦留学。春节到了,我突然很怀念家乡的年味,各种仪式不再是爹妈给我布置的任务,而是我作为主人公的自主意愿。我第一次意识到,所有我习以为常的年味,都是家人们耗费心血搭建起来的仪式感。当除夕的前一周看到我的同学Miko在群里问大家愿不愿意去她家过年时,我意识到:我的留学生同学们也都在拼命还原一个完整的中国年。
除夕那天我坐上了去Miko家的出租车,司机是印度人。我上车后的第一件事,就是向他问候“Happy Chinese NewYear”。印度小哥佯装郑重地问我是否可以去你们家吃年夜饭?新年一定有很多好吃的。即便知道他也许要工作到很晚,这只是一个玩笑,但我和同学们仍然热情地邀请了他。在伦敦,我们逐渐习惯了它是一个多元文化的熔炉,来之前我曾以为满街都会是白人面孔,然而实际情况是,在这里你会看到各色面孔,庆祝着各种属于他们的节日,并邀请不同文化的人共同参与他们的仪式感。初来英国时,学生宿舍的印度人举办了万灯节派对,整栋楼的人都参与了他们的庆祝,今年的中国春节也是一样,提前三天宿舍电梯的大屏幕就换上了红色的“新年好”海报。
在Miko家,年味完整得出奇,一场全是二十出头年轻人的团聚,以春晚的重播作为背景音,小岳岳的相声在客厅回响。伦敦和北京的时差是8小时,下午四点时,我们倒计时了中国春节的零点。随后开始着手准备年夜饭——在伦敦,中国超市无处不在,我们在附近最大的中国超市见证了新春集市级别的人头攒动,饺子皮卖完了,拿馄饨皮替代的人源源不断,每个人碰见到都会说一句:新年快乐。似乎在这个飞回中国需要20个小时的异国他乡,中国人之间的年味也更黏稠了。
不只是留学生,伦敦的华人乃至伦敦人也拼凑出了一个够格的中国年。Miko的男朋友是英国人,我们惊诧于他对中国年的了解。当春晚的第一个节目中全都是兔子的形象时,他很自信地说:兔年。小品对他而言理解起来稍有难度,但在我们的比划和解释中,他也能看懂一点春晚。当我们点的外卖送到家门口时,开门后棕色皮肤的外卖小哥第一句话就是:你们是中国人吗?得到肯定回答后,他像印度司机一样送上了一句新年快乐,并祝我们用餐愉快。在同一时间的另一个空间,我的留学生朋友给我发来了伦敦中国城的照片:围观舞狮的人群,还有一个金发小孩坐在父亲肩膀上玩小纸龙。在中国城的正中央,一个舞台正在搭建,为正月初一的华人春节表演做准备。
在伦敦,所有的一切和无数的人汇聚成了年味,仪式感无处不在。在这里,属于故乡中国的一切都变得如此值得怀念。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8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7
头条 23-01-26
头条 23-01-26
头条 23-01-26
头条 23-01-26
头条 23-01-26
头条 23-01-26
头条 23-01-26
头条 23-01-26
头条 23-01-26
头条 23-01-26
头条 23-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