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小人物电影的悲欢离合里,执着寻找爱和希望-环球即时

时间:2023-03-01 08:06:08 来源: 中国青年报


现在影视圈流行创作现实主义题材,聚焦小人物。现实生活普通人的光影故事为何能戳中我们?一句菜市场里的讨价还价、一顿在外受累一天后回家大快朵颐的晚餐、一场在异乡孤寂行走时偶遇的烟花……零零碎碎的瞬间,构成了有残缺也有满足的“真实”。

在生活无解的尘埃里,开出一朵不那么绝望的花。这就是我们愿意走进这些故事的最初动力。

今年热闹的电影春节档过去后,一部名为《拨浪鼓咚咚响》的电影进入公众视野。片名让人很容易想到这是关于孩子和童年的故事,但你想不到,它还是一部公路片。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拨浪鼓咚咚响》讲述一个失去儿子的绝望男人、卡车司机苟仁和寻找父亲的留守儿童,这两个被命运至暗时刻暴击的可怜人组成“半路父子”,上演了一幕幕幽默、苦涩而感人的公路轻喜剧。

电影海报上印着一句话:“好好笑,不许哭。”这句话点出了这部电影的气质和底色,也揭开了现实主义小人物影视作品“何以动人”的一个关键点:我们之所以执着地书写、见证人与人之间的萍水相逢、爱恨离愁,终究是为了找到希望和爱,哪怕痕迹是如此的不易寻。

《拨浪鼓咚咚响》是一部原汁原味、土生土长的陕西原生态影片,影片没有启用一名专业演员,“全素人”本色出演。

苟仁饰演者是出租车司机惠王军。据导演描述,以前有些半夜叫车的顾客看到他蓬头垢面的形象吓得都不敢上车。开拍前,惠王军就开着货车像苟仁一样到乡村卖货,还卖得特别熟练。

而小男孩毛豆一角的扮演者白泽泽,是导演从陕北的2000多个孩子中“海选”出来的。

《拨浪鼓咚咚响》的拍摄缘起也特殊而温暖:导演白志强在农村拍摄盲人题材的纪录片《边走边唱》时,曾在距县城30-40公里的一所学校借宿。当时学校只有160个学生,都是留守儿童且至少有一半是单亲家庭。一个孩子偷溜出去找爸爸,他最大的愿望就是能坐在爸爸的肩膀上看烟花,这些真实的细节成为导演创作的来源。

《拨浪鼓咚咚响》中,和奶奶相依为命的毛豆,生活中显露出一大一小两个心灵需求:努力学习考100分见到在外打工的父亲,以及眼巴巴羡慕其他孩子过年放的鞭炮。这两个愿望,都始终无法实现。后来疼爱自己的奶奶也去世了,留下毛豆孤零零一个人。

意外出现的凶神恶煞般的陌生人苟仁,给了毛豆寻父的希望。苟仁开着一辆如移动商店般的大货车,驶入黄土高原上的小村子。货车装满了人们日常基本所需品,正如大喇叭喊着:“蔬菜瓜果米面油,日用百货全都有。”毛豆偷偷钻进货车,还不小心点燃烟花。

苟仁带着毛豆“寻父赔钱”,两人纠缠折磨了一路,竟也慢慢治疗了彼此的伤口。原本市侩吝啬的苟仁,最后甚至为毛豆放了一场浪漫的烟花,还让毛豆坐在自己肩头看。毛豆看哭了:“这真是给我一个人放的?”

观众不免唏嘘,偏偏有时候,我们求之不得的爱和希望,就是陌生人给予的。

文学艺术作品中,行走是一个让个体成长的重要叙事,而儿童和公路片结合的经典之作,有《菊次郎的夏天》等。陌生人的相遇不受固有人际关系的束缚,无须在心里纠结进退,少了客套、伪装的表演。他们被迫完成一段旅途,因而彼此性情和气味是毫无障碍地自然输出。

也正是在行走中,每一个或沧桑或稚嫩的孤独人,暂时放下沉重的过往和心事,视野扩大,在摸爬滚打中慢慢换来一个脱胎换骨的自己,也能越发感知和珍惜其他个体、群体带来的温暖。

《拨浪鼓咚咚响》的结尾是开放的。一趟难忘的旅程后,苟仁把毛豆送回家乡,让他好好读书,并答应放暑假带他去上海继续寻父——已经知晓答案的苟仁,不忍心告诉孩子父亲已不在人间的真相。但是观众看到,毛豆在老家也有人照管了,而且都很清楚,苟仁再也不会忘记和放下这个孩子。

每段人生都有各自的跌宕,命运剧本随机给了一段段悲欢离合的文字,供人一一兑现。当我们载着自己的故事和情感踏上旅途时,我们是不是还有可能给出一点点善意,去照亮面前飘过的那张悲伤的脸,让他(她)相信,脚下前头的路不那么沉重?

正如该片导演说,希望观众可以感动,但不要让他们难过。优秀的现实主义题材作品,让我们在笑过哭过后,再次平静、勇敢地抬头生活,爱惜周围人。

沈杰群 来源:中国青年报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