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明奇妙游》中的西园雅集:千年后我们仍会想起的文人风骨英雄气

时间:2022-04-05 08:38:15 来源: 大象新闻


那是一个文学鼎盛的时代:

唐宋八大家同存其六,苏门四学士崭露头角,大宋文人名士辈出,在中国历史上留下了灿若星辰的辉煌一页。

一千年前,北宋都城汴梁

一场千古之会,唱出了大宋文人意气的绝响

这一年,驸马都尉王诜

邀苏轼、苏辙、黄庭坚、米芾、秦观、李公麟

等十六位文人名士相聚西园

水石潺湲,风竹相吞,炉烟方袅,草木自馨

人间清旷之乐,不过于此

史称“西园雅集”,与“兰亭集会”并称为

传颂千古的文学美谈

千年之后,在2022年的清明

《西园雅集图》重被发掘

欧阳修、范仲淹、苏轼、米芾、陆游、辛弃疾、秦观、李清照……

一个又一个传奇的名字

在《清明奇妙游》之中再次闪亮

一、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笙歌散尽游人去,始觉春空。

垂下帘栊。双燕归来细雨中。”

欧阳修晚年退居颍州,一生的争斗纷扰已是身外之事

但曾经的抱负和经历,仍不免令人回味感慨

当年,他为至交范文正公仗义执言却双双被贬

临别的席上,范仲淹自嘲道:

“昨夜因看蜀志,笑曹操孙权刘备。

用尽机关,徒劳心力,只得三分天地。

屈指细寻思,争如共、刘伶一醉?”

但心怀天下生民的二人,岂能就此颓废?

范仲淹谪守巴陵郡,不以物喜,不以己悲

“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

欧阳修在滁州,自号“醉翁”

办实事、寄情山水、与民同乐

“人知从太守游而乐,而不知太守之乐其乐也”

莫愁前路无知己,这一身为民请命的浩然正气

就是你最耀眼的身份标识

二、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初遇秦少游时

李清照还是个不谙世事的少女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

门外的海棠正在盛放

经过一夜风雨是否提前凋零?

就怕一地春风,伤了花的心事

少女心思婉转,连忙起来查看

“指冷玉笙寒,吹彻小梅春透。

依旧,依旧,人与绿杨俱瘦。”

一位来访的大人忽然道出了她的内心

“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一句反驳引得那位大人拊掌赞叹

随后她才知道

原来那位就是苏门四学士之一的秦少游

与自己的父亲李格非同出一门

一种海棠,两句小令,三位词人

这既是文人墨客的惺惺相惜

也是一条文脉的薪火相传

三、待到春风二三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不恨此花飞尽,恨西园、落红难缀。”

当初在王诜驸马的西园

十六名士抚琴听曲、吟诗赋歌

云海听风,雨落微尘

东坡还是那个高唱着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的大文豪苏东坡

米芾还是那个

“笔锋卷起三峡水,墨色染遍万壑泉”的米癫米元章

“乌台诗案”发生后,即使豁达如苏轼

也不禁黯然神伤

“春色三分,二分尘土,一分流水。”

人生在世,不如意事常八九

经历的越多,越明白朋友的可贵

“山河不足重,重在遇知己”

希望等到下一个春天,我们能

“半壁山房待明月,一盏清茗酬知音。”

四、一枝故柳,比天地还重

清明时节雨纷纷

清明无客不思家

中国人过清明节,有一种独特的东方美学

祭祀祖先,慎终追远

“清明客,恋雨声,一枝故柳,比天地还重。”

来自故乡的精神支撑,忠孝传家的信仰传承

不知不觉中便完成了一种家族精神的凝聚

无论走到哪里,这股力量都默默支撑着你

“衣上旧痕馀苦泪,眉间喜气添黄色。

便与君、池上觅残春,花如雪。”

是经过半生对亲人越发珍惜的热爱

“人乞祭余骄妾妇,士甘焚死不公侯。”

是面临生死大义的灵魂抉择

“黄花白发相牵挽,付与时人冷眼看。”

是甘于坚持自我,不侈功名富贵的洁身自好

这些垂范千古的华夏美德和遗世标高的东方神韵

深深浸润在所有国人的血液里和精魄中

五、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自华夏文明肇始以来

家与国就是不可分割的概念

有志之士无不以定国安天下为己任

嘉泰三年,陆游、辛弃疾终于会面了

南宋偏安一隅,中原没于铁骑之下

两位爱国诗人,一个

“夜阑卧听风吹雨,铁马冰河入梦来”

一个“醉里挑灯看剑,梦回吹角连营”

直到放翁老矣,稼轩也到了花甲之年

辛弃疾才被朝廷召赴临安,征询抗金大计

“中原麟凤争自奋,残虏犬羊何足吓。

但令小试出绪余,青史英豪可雄跨。”

然而陆游直到临终,也未能看到国家统一

“王师北定中原日,家祭无忘告乃翁。”

这悲切的遗嘱

是自古以来的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

千百年来无数为国奋战的仁人志士的牺牲

预示着国家终将一统的历史必然

六、春光还是旧春光

在《清明奇妙游》的尾声中

王诜与米芾等人重聚西园

但早已物是人非,好景不再

米芾叹曰:“汹涌于名利之域而不知退者,岂易得此雅境!众兄长,皆博学辨识,英辞妙墨,好古多闻,雄豪绝俗之辈!纵然是千年以后,也当为世人所景仰!”

千年之前的一场聚会,为什么我们仍然景仰?

非但是震撼于《西园雅集图》的惊才绝艳

更是因为,文治昌盛时期的大宋文人

身上那历千年而不衰的风骨和英雄意气

而这正是中国人对高尚人格的永恒追求

也是中华文脉绵延不断的明文密码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