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深稿 | 2000多张遗照背后:女摄影师“高妹”为山区老人留影

时间:2022-04-22 08:56:43 来源: 大象新闻


那是在给老人发放遗照的现场。有位老大爷领到照片,举得高高的,仔细端详,眼睛里盛满笑意。突然,他的笑容凝固了,然后把照片紧紧抱在怀里,低头又笑了。大约十几秒间老人的神态变化,让杨鑫的心猛烈震了一下,“好像人的一生在这一瞬间闪过”。

自2018年年底,“85后”女摄影师杨鑫带领18人的团队深入秦岭腹地,至今已为2000多位山区老人义务拍遗照。正在地里干活的老人,听到人喊“照相的来啦”,锄头一扔带着两手泥就赶过来;在家里的老人拿出赶集才穿的衣服,不忘梳好头发洗洗脸。等拿到制作好的照片,有的老人一高兴当场吼一段秦腔致谢……这些细节一直刻在杨鑫的脑海里。

这几天杨鑫火遍全网,有人好奇发问:“给活着的老人拍遗照,他们不忌讳吗?老人的子女会不会想打你?”她笑称还真没有,反倒是老人豁达的生死观感染了自己。

正如她曾听到一位老人所说,人总有一天会走,走了总要留下一张照片。她愿意帮老人留个念想——要记得我啊,我曾经来过。

近4年,18人,2000多位老人

今年37岁的杨鑫是陕西商洛一家媒体的摄影记者,身高1.78米,人称“高妹”,同时她还是陕西商洛彩虹公益中心的负责人。机构不大,核心志愿者加上杨鑫,一共有18个人,包括主妇、工商业主、单位职工。

老人和孩子,是杨鑫主要帮扶的对象。女性身上特有的包容和温暖,以及摄影师、媒体人的敏感,使得她总能看到隐秘的角落。

有一次,在走访一位山区老人时,杨鑫在老人家里看到用白纸贴在瓦楞纸壳上的特殊“牌位”。原来,老人的老伴去世,生前没留下照片,只好这样做。“你能感觉到她是有遗憾的。”那个时刻,身为摄影师的杨鑫隐约有了想法。

还有一次,杨鑫和团队给老人发放“温暖包”,之后去做回访,发现老人家里同样没有照片。问及缘由,老人表示,想拍,但没有条件。

杨鑫称,和很多地方一样,留守商洛下辖山村的基本都是老年人,年轻人或外出寻找就业机会或搬迁至城里,而老人舍不得过了大半辈子的地方,更愿意守着老房子。

她大量走访之后还发现,很多山区老人此生唯一的照片是表情单一的身份证证件照。不少人用的是老年手机,也不会拍照。有人腿脚不好,不方便到集上找人拍。一拖再拖,人走了也没有照片。“在我们这里,人的后事是一件可以摆到明面上讨论的大事,老人会提前给自己做好后事所需的各种准备,但是唯独照片,可能会被忽略。”杨鑫称,很多老人其实想为自己准备一张遗照。

了解到这个现状,在2018年年底,杨鑫领着所在的公益组织开始执行“老有所忆”的项目,主要是给商洛下辖山区的老人拍摄遗照。项目不固定时间,手头筹集到多少资金,就为多少老人拍摄。

一开始,杨鑫试着和村委会对接沟通,对方一听非常支持,要桌子给桌子,要地方给地方,称这是每位老人都需要的,免费拍摄的机会多难得。村委会通知下去也不隐瞒,直接给老人挑明人家就是来拍遗照的。

就这样,从2018年年底至今,杨鑫带领团队给商洛市下面十多个村子的老人拍遗照。一般60岁起拍,服务过年龄最大的老人90多岁,期间因为疫情等原因,近4年下来断断续续为2000多位老人拍摄。

广场上,老人吼了段秦腔

“照相的来啦。”

这个消息像长了腿,瞬间在山村蔓延。

正在地里干农活的老人扔下锄头就去了,因为老人年龄大了腿脚不方便,一般会半跪在地上干活,所以跑过来时往往裤腿上、手上还沾着泥巴;有的老人在家里歇着,听到消息会换上赶集才穿的衣服,梳梳头洗把脸,也不涂抹口红或面霜,虽然脸上、手上皮肤很糙,但是笑容真实动人。

项目活动一般是在村里的小广场上进行。尽管是拍遗照,但氛围一点都不压抑,往往等杨鑫带着团队赶过去,看到的是一群有说有笑的老人,平日里抬头不见低头见的老伙计、老姐妹们,聚在一起还会互相调侃:“你个老怂,今天也来了啊?”

可是等一开始拍摄,镜头对着自己的时候,老人开始肉眼可见的紧张,神态僵硬,小动作也多了。往往这个时候,摄影助理会去和老人拉家常,“哎呀,奶奶您这件衣服好看!”“爷爷,您这兜里装着什么鼓鼓囊囊的?”

熟悉起来了,杨鑫会给老人们打趣,“您这笑得多开心,到时候您把照片放家里,您家娃一看就会想起来您怎么把他养大的。如果瞪着眼睛绷着脸,说不定您家娃看到会想把相框倒扣起来……”谈笑风生间,老人的表情松弛下来了,对面的摄影师赶紧抓拍。

一些老人没有牙齿了,不愿意张嘴笑,或者用嘴巴包住牙齿。于是项目团队拍一张抿着嘴表情严肃的,再拍一张笑着的,对比给老人看。

来给老人们送制作好的相框时,杨鑫一行人会布置展板,把照片挂上去,有个小小的仪式感。大家围着展板有说有笑,老姐妹们还会盯着照片互相点评几句谁的笑容自然,谁的衣服好看。领到制作精美的照片,老人们显得特别开心,连声向志愿者们致谢。

杨鑫记得有位右脸有块很大胎记的老大爷,称自己没什么东西可以回馈,愿意表演一段。那天,天阴阴的,老人怀抱照片在广场上扯开嗓子吼了段秦腔,“悲伤、感动、豪迈……现场氛围感直接拉满。”老人家这种发自肺腑的情意流露,这样特殊的馈赠,让杨鑫感受到心灵上的满足。

第一张遗照是给奶奶拍的

过去三四年间,杨鑫和她的团队,辗转商洛下辖的山村,拍照片、送照片。山区道路崎岖,需要开车加步行。有年九月去给某个山村老人拍照片,杨鑫记得因当地刚发生过水灾,送照片已是十月,山里的核桃已经成熟了,崎岖山路使得一行人行走异常艰难。另外,考虑到山里老人行动不便,“咸菜,土豆白菜,一袋盐、一壶油要吃很久”,他们从不在农户家里用餐,忙完就走。

往山村跑久了,大家觉得和老人之间毫无陌生感,每次出发就像是去探望久未谋面的亲人。所以,条件再艰苦也乐此不疲。

杨鑫是土生土长的商洛人,打小跟随爸爸妈妈收麦子,看老牛犁地,对乡下并不陌生。她喜欢拍照,尤其是专业学习摄影以后,爱拍纪实照片。事实上,她拍的第一张遗照是给自己的奶奶。

杨鑫的奶奶家里是传统的陕西民居。她记得奶奶院里种了一棵月季花,家里有一只黑白相间的花猫。杨鑫大学学了摄影以后,回家总爱给奶奶拍照,奶奶的小脚、粗糙的手,端坐着的奶奶,手放在腿上的奶奶……全是一张张特写。

就在奶奶的院子里,杨鑫还给她拍了张黑白照片。照片里,奶奶站在老房子的土墙前,白发在耳朵后别起来,笑容灿烂。奶奶是88岁时不在的。葬礼上,用的就是杨鑫拍摄的这张照片,洗成八寸大。她记录了整个过程,不料后来丢失了。后来,在给山村老人拍遗照时,杨鑫总会想到自己的奶奶,笑得像朵菊花一样的脸,带着时代记忆的小脚,透着陕西方言的亲切乡音,流动的情感跨越了时间、空间。

杨鑫总觉得自己得到的馈赠大于自己的付出。

(杨鑫(右)在给老人拍照))

“每次和老人在一起,给他们拍照,就觉得会忘记生活中的鸡零狗碎,那些鸡毛蒜皮的事情,那些生活中的不如意,都不值得一提。” 很多时杨鑫候都能感到一种治愈感,“每个人的成就感都来自于被需要,这件事情让我体会到了和老人互相需要,互相治愈。能以平常心对待现实生活中的一切。”

尤其是老人笑盈盈地拍遗照,会感染到杨鑫。

“老人没有什么特别的生死观,就是觉得反正人都是要走的,需要照片。人没有不怕死亡的。”杨鑫记得一位老人的说法,人总有一天会走,走了总要留下一张照片。

她甚至想过自己以后留个什么样的照片。“穿干干净净的衣服,坐着,大半身照,把手露出来。”对了,一定得是健康美好的状态。

4

做连接生与死的桥梁或一束微光

做了近四年的事情,杨鑫突然在最近被“看到”了,她成了炙手可热的新闻人物。新华社、央视等媒体轮番报道。事迹还上了热搜。接电话成了她的日常,“最长的一个电话接了四个多小时。”

各大平台的社交账号上,诸多网友给她发来私信,有的说看到报道想到自己家的长辈;有的说想到电影《寻梦环游记》,戳中了内心最柔软的地方;有的称想加入志愿者团队,也有摄影爱好者、公益组织表示想给身边的老人拍类似照片……杨鑫考虑出个视频把这个事情统一回应下。

大家还关心一个问题,“给活着的老人拍遗照,他们不忌讳吗?老人的子女会不会想打你?”

杨鑫笑称这个还真没遇到,活动在执行过程中,可以说是没有任何阻力。所以,大家的关注也促使杨鑫继续把这个事情做下去,目前4月底的拍摄计划已确定。

更多的人在夸赞她的做法。

而杨鑫回应,她很喜欢作家梁子的《你是尘埃也是光:面纱下的阿富汗》,这本书影响了她的生死观,前后看了几遍,有段时间网名也用的“是尘埃,也是光”。

在接受南都采访时她还说道:“我觉得人这一辈子都特别渺小,可以是尘埃一样,随意落在哪里,默默无闻,也可以是一个光去照亮别人,给别人带来一点温暖。我想我们就是连接生与死的桥梁、微光,让老人们能笑着面对。”

和团队一起拍摄了2000多位老人,其中有一位老人最让杨鑫印象深刻。

那是在给老人发放遗照的现场。

别的老人领到照片聚在一起说笑,其中有位老大爷偏偏躲到偏僻的地方,他先是把照片举得高高的,对着阳光仔细端详,脸上盛满笑意,大概两秒钟后,他的突然笑容凝固了,显得很沉重的模样。然后,他又突然把照片紧紧抱在怀里,低下头又笑了。大约十几秒间老人的神态变化,让杨鑫的心猛烈震了一下,“好像人的一生在这一瞬间迅速闪过。”

后来,在一旁观察的杨鑫这样推测老人的心理变化:一开始想着,哎呀,我这老头还照了这么一张好看的照片,然后又想,哦,这是我走了以后要用的照片,家里摆的就是这张照片,所以显得很沉重。当他把照片紧紧抱在怀里,想到自己的娃、自己的孙辈看到会想起自己,又释然了——

要记得我啊!我曾经来过。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