悠悠千年大运河,领航水运赋新声。
5月18日,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正式开馆,洛阳“5·18”国际博物馆日系列活动同步启动。
隋唐大运河因洛阳而开凿,故有“运河之心”的说法。公元605年,隋炀帝下诏开凿通济渠,5年后,以洛阳为中心的隋唐大运河正式形成。
作为世界上开凿最早、里程最长、规模最大的活态遗产,中国大运河被视为世界水利史上的里程碑。
“大运河是祖先留给我们的宝贵遗产,是流动的文化,要统筹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为了保护好、传承好、利用好大运河文化遗产资源,2018年,作为国家“十三五”重点文化工程的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项目正式启动。
2021年,国家文化公园建设工作领导小组印发的《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保护规划》等将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作为大运河文化带建设的重要内容,《河南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纲要》中更是将该项目列为文化强省建设重大工程。
如今,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开馆迎客,以现代科技与古老文物相结合,为大运河文化遗产的保护展示提供了一个重要平台,在推动国际间相互交流融合、强化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符号、加强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利用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
创新创意大运河文化新地标惊艳亮相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位于洛阳市老城区瀍河入洛河西北角,于2020年9月正式开工建设,该馆占地约47.7亩,建筑面积约3.3万平方米,包括陈列展览、行政办公、公共休闲、研学会议、文物储藏等功能区。
博物馆总体设计以体现“运河源、隋唐韵、河洛技”为出发点,充分展示大运河遗产的文化内涵,唤醒人们对大运河文化遗产的历史记忆。
博物馆的整体设计构思将隋唐建筑的轮廓特征转化为现代博物馆建筑屋顶连绵起伏的造型意向,远看如同隋唐宫殿建筑群的天际线,通过古风神韵的建筑造型传达我们所处时代的文化特征。建筑内部通过结构空间一体化的混凝土拱券形成丰富的空间层次,暗示出“运河桥”的主题。
在建筑材料和建造技术方面,特别选用改良工艺的唐三彩陶瓷挂板作为建筑室内外的主要装饰材料,通过对传统材料的创造性运用塑造出浓烈、雄浑的“唐瓦当”建筑形象,激发人们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全新认知,赋予文化遗产传承崭新的活力,彰显洛阳在全国大运河文化带中的重要地位。
隋唐大运河文化博物馆展厅共有三层,展出了从大运河相关文物中精选的近400件(套)文物精品,包括汴河文化层、隋代石狮子、西周回字纹青铜鼎、唐三彩天王俑、唐盐铁使印、唐代仓窖遗存、含嘉仓19号窖刻铭砖、回洛仓“大业元年”砖,洛阳运河一号、二号古沉船等。
博物馆一层、二层为“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常设展,三层为“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互动体验展,此外还设有临时展厅。
“国运泱泱——隋唐大运河文化展”共分为四大部分,第一部分“天工国运一统中华”,以大运河的开凿为中心,生动讲述了洛阳的优越地理位置、东都洛阳的营建、大运河的开凿及运河上的水工传奇;第二部分“千年运河万物通济”,以大运河的运转为中心,呈现了运河的漕运体系及因漕运而生水运仓储、水上交通工具、各色商品;第三部分“隋唐盛世国运繁华”,通过搭造新潭码头、南市等场景,以隋唐洛阳城、南市场景和诗画运河、运河非遗互动的形式,形象展示了隋唐大运河上的经济文化;第四部分“古今辉映源远流长”,以隋唐大运河的保护传承为中心,通过文字、影片和互动的形式展示了大运河的申遗之路、运河风光、国家图书馆里的运河等内容。
其中,“一粒米的漕运之旅”互动体验展,讲述一粒米从征收、运输至到达的全过程,通过精心设计的互动多媒体形式充分展示了运河漕运的巨大作用和功能。最后“城与运”沉浸式环幕影片作为尾声,将隋唐大运河沿线的一个个城市串联起来,生动展现城市与运河的千年邂逅。
保护传承走出大遗址保护利用最优路径
洛阳作为隋唐大运河的中心和枢纽城市,至今还保存着通济渠(洛阳段)、含嘉仓、回洛仓、天津桥、隋唐洛阳城等大量珍贵的运河遗产。
近年来,洛阳以大运河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为重要切入点,按照保护为主、规划先行的原则,把大遗址保护同旧城改造、文化产业、旅游发展有机结合,走出了一条大遗址保护和城乡协同发展的共赢之路。
突出规划引领,统筹考虑遗产保护与城市可持续发展。洛阳把遗址保护工作的方针政策贯穿在经济建设和城市规划的各个方面,坚持有效避让历史街区、大遗址,在全国率先建立了城市建设必须先考古发掘、后动土施工的文物保护“洛阳路径”。
目前,洛阳形成了以北部邙山皇陵区—隋唐城宫城核心区—定鼎门遗址—龙门为主的纵贯南北的城市历史景观轴线和以洛河—伊河为主的南北对称、东西拓展的现代城市发展轴线,大遗址已与城市水乳交融、相得益彰,成为城市不可分割的重要部分。
强化政府主导,建立健全文化遗产保护体制机制。洛阳以地方立法的形式制定了各个大遗址保护条例,编制完成7处大遗址的保护专项规划,划定文物保护“紫线”,实现了文物保护与经济发展、城乡建设等相关规划“多规合一”。
洛阳成立了大遗址保护管理专门机构,为大遗址保护的顺利开展提供了有力的组织和人员保障。积极争取国家、省级文物保护专项经费,洛阳市财政持续投入近20亿元用于大遗址保护工作的开展。共划拨和协调大遗址保护用地近3000亩,用于各个考古遗址公园建设。
创新保护利用模式,最大限度展示丰富多彩的文物遗存。洛阳在保护遗址本体绝对安全的前提和基础上,谋划实施了一批重点示范项目:隋唐洛阳城明堂天堂、九洲池和应天门遗址等重要保护展示工程相继建成开放,应天门在2019年央视戏曲晚会、2020年央视中秋晚会惊艳亮相,举世瞩目。
同时,积极谋划隋唐洛阳城历史中轴线复原展示工作,打造隋唐洛阳城3.0版大遗址保护利用示范样板。目前,二里头考古遗址公园及二里头夏都遗址博物馆已成为文化高地,汉魏洛阳故城国家考古遗址公园对外开放,隋唐大运河国家文化公园项目建设已全面启动。
注重统筹融合,着力塑造城市特色风貌。在城市发展过程中,洛阳以尊重历史、尊重自然、尊重规律的态度,合理组织城市天际线,有意识地在城市建设中融入历史文化元素,彰显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特色。
在重大公共设施的建设、道路桥梁的命名等方面融入了历史文化元素。对大遗址内部和周边的道路、建筑,严格控制体量、风格,努力使之与文物风貌相融合,最大限度地保存城市传统肌理,留住老洛阳的“底片”。
坚持以人为本,让人民群众共享大遗址保护成果。洛阳坚持把大遗址保护与改善居民生活条件结合起来,让大遗址保护成果惠及全体市民。
沿着大运河故道,洛阳建成了20多公里的洛浦公园、4500亩的遗址植物园、900亩的牡丹观赏园和1100亩的天街遗址公园。结合隋唐城西城墙保护,建成了占地380亩的文博体育公园。在城市区规划建设了100多处精品小游园,让市民“不出城郭而获山水之怡,身居闹市而有林泉之致”。
洛阳市文物局党组书记、局长余杰表示,将以确保文物资源安全为核心,守牢文物安全底线,加强大遗址和石窟寺保护利用,全面推进二里头遗址申报世界文化遗产,加快建设洛阳大遗址保护利用片区。调动全社会积极性,探索文物活化利用新路径,统筹文物保护和城乡发展需求,更好彰显洛阳厚重的历史文化底蕴。(□郭歌 张路路)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7
头条 22-05-16
头条 22-05-16
头条 22-05-16
头条 22-05-16
头条 22-05-16
头条 22-05-16
头条 22-05-16
头条 22-05-16
头条 22-05-16
头条 22-05-16
头条 22-05-16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5
头条 22-05-14
头条 22-05-14
头条 22-05-14
头条 22-05-14
头条 22-05-14
头条 22-05-14
头条 22-05-14
头条 22-05-14
头条 22-05-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