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走河南读懂中国”评论①深化探源工程,让更多人知道“何以中国”

时间:2022-06-11 05:39:52 来源: 大象新闻


“万物有所生,而独知守其根。”我们为什么要探源中华文明?就是要准确诠释“何以中国”,凝聚中华民族的根与魂,寻找中国人的文化基因。而今天,我们可以自信地宣布,我们找到了“何以中国”的密码——百万年的人类史、一万年的文化史和五千多年的文明史。

得出这个结论,并不容易。

(资料图 大象新闻记者 邱琦/摄)

近百年来,中华文明一直被“西来说”所笼罩;中华文明五千多年的历史,也曾被质疑。比如中国社科院历史学部主任王巍1987年赴日本进修东亚考古学时发现:当时日本出版的有关中国历史的著作中,几乎都是以出土甲骨文和青铜器的殷墟作为中华文明的开端,认为中华五千年文明没有任何事实依据,只是传说。按照他们的观点,中华文明只有3300年的历史。

即便在国内的史学界,也曾流行过一种观点,即“东周以上无信史”,这更把有确凿记载的中华文明史缩短到了2800年。这种仅凭东周以前缺少可靠的文献资料而下的结论,忽视了河南安阳殷墟出土的甲骨文和仰韶文化等诸多考古遗址所揭示的考古事实:中华文明起码早在5000年至7000年前就迈入了新石器时代。

史学界一些学者之所以如此妄自菲薄,认为中国的古代文明发展较迟、程度较低,除了不重视考古资料外,还与近代以来我国历史学不适当地套用了外国史学理论密切相关。但用西方史学理论削足适履地解读中国历史,不仅不符合文献记载和考古成果,更与相关历史的发展事实相背离。这也说明了,中国需要有一套适合自己的学术体系及历史话语体系。

恰逢彼时,2004年“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启动了。

(资料图 大象新闻记者 邱琦/摄)

它以考古调查发掘为主要手段,以现代科学技术为支撑,采取多学科交叉研究的方式,揭示中华民族5000多年文明起源与早期发展,证实了中华文明具有5000多年历史这一事实,从根本上消除了对中华文明5000多年历史的质疑。

这个体系最值得注意的地方在于,它冲破了西方提出的“文明三要素”(冶金术、文字和城市)的桎梏,并根据中国的材料,兼顾其他古老文明的特点,提出了判断进入文明社会标准的中国方案,即中国式的“文明三要素”:生产发展,人口增加,出现城市;社会分工,社会分化,出现阶级;权力强化,出现王权,出现国家。

该方案有力地回应了那些对中华5000年文明史的质疑,也还原了中国“何以中国”的形成过程;更重要的是,其提出的文明定义和认定进入文明社会的标准,为世界文明起源研究做出了原创性的贡献。

当然,中华文明探源工程尚未终结,需要继续做的工作还有很多,比如促成中华文明起源、形成和发展的原因和内在机制,以及各区域文明演进路径等重大问题,都需要更深入的研究,这是我们鉴往察来,增强历史自觉,坚定文化自信的更大底气。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