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高考’改革倒逼高校对接新要求,提升招生选拔能力,优化专业结构设置,改革人才培养模式,全面提升人才培养能力和水平。”教育部教育学类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教育部基础教育教指委考试命题专委会委员、中国教育学会教育学分会副理事长、河南工业大学党委书记刘志军就高校如何适应变化与育人模式变革进行解读。
主动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中学衔接
“新高考”改革的一项重要内容是将高中学业水平考试纳入普通高校招生选拔体系,选择性考试成绩是普通高校招生录取的重要依据。
(资料图片仅供参考)
“学生高中选科和未来报考专业紧密相连,这就对高校更早介入到高中阶段教育提出了新要求。”刘志军表示,高校需要科学规划选科方案,及早公布选考科目,积极引导合理选科。
其中,高校应当根据人才培养的目标和学科发展的定位提前精准制定并公布报考相关专业的选考科目,积极落实选考科目引导机制,将其作为高校招生工作由“被动收档”到“前置引导”的主动作为。同时,加大高校与中学招生、培养环节的衔接,主动搭建平台,促进高校与中学的衔接。定期组织大学教师或毕业于本校的大学生举办相关专业介绍的讲座。
“可以设立校园开放日,组织高中生到高校深度参与学术体验和专业感知活动,直观了解高校专业设置,提高专业认知,引导学生根据自身特点、兴趣爱好和未来规划,做出合适的科目选择,减少功利性和盲目性。”刘志军说。
通过专业“健身计划”实现专业的动态调整,突出优势专业的竞争力
“新高考”改革也推动着高校加强学科专业建设。
“学校要优化学科专业结构,同时加强专业内涵建设。”刘志军介绍,新高考推动高校重新审视学科专业优势,要坚持“撤、增、锻、塑”并举调整优化专业结构,提升高校在招生录取中的竞争力。完善本科专业建设质量监测评估评价机制,通过专业“健身计划”实现专业的动态调整,突出优势专业的竞争力。
此外,各高校要结合自身优势和发展定位,聚焦服务面向,积极推进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建设一批国家级和省级一流专业,提高学校相关专业的辨识度;在原有专业基础上开设新兴的、跨学科多领域交融的、富有区域特色的专业方向,促进招生与专业建设间的良性循环,增强专业的吸引力。
建立健全学分制,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小班教学等教学策略
“高校要顺应新高考改革带来的学生知识结构和育人生态的变化,主动推动人才培养模式的转型,彻底变革相应的教学及管理制度以适应和保障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刘志军说。
他建议,高校要完善专业分流、转专业等制度保障,积极探索实施大类招生培养,给学生更多选择权。同时,优化课程体系,根据新高考生源的特征优化培养方案,根据学生学习规律、知识传播规律合理设置课程模块和教学梯度,合理安排教学进度,便于学生尽快适应大学学习。“还可以增加通识课程的比例,扩大选修课范围,增设相关选修课、衔接课、先修课等,夯实学生学科专业必备的基础知识。”刘志军说。
在“因材施教”方面,刘志军认为高校应建立健全学分制,建立完备的选课机制,给学生弥补知识结构短板提供充电条件。同时,积极探索分层教学、小班教学等教学策略,在学生培养方面力争实现因材施教。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8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7
头条 22-06-26
头条 22-06-26
头条 22-06-26
头条 22-06-26
头条 22-06-26
头条 22-06-26
头条 22-06-26
头条 22-06-26
头条 22-06-26
头条 22-06-26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5
头条 22-06-24
头条 22-06-24
头条 22-06-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