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点关注:被烧万安桥背后的木拱桥历史:是《清明上河图》中“活态”“汴水虹桥”,近千年前曾在中原一带流行

时间:2022-08-08 09:38:46 来源: 大象新闻


8月6日晚,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国内现存最长木拱廊桥——福建宁德屏南万安桥突发大火,火情于当日晚上10时45分被扑灭,桥体已烧毁坍塌,无人员伤亡。

(万安桥未烧毁前。屏南县木拱廊桥保护协会图)

熊熊大火之中,人们目睹万安桥轰然倒塌的画面,不禁扼腕叹息:作为“世界桥梁史上绝无仅有的一个品种”的木拱廊桥的代表作,以及“我国古代桥梁历史研究的‘活化石’”,万安桥具有极高的历史价值、文化价值和艺术价值,而今却被一场大火焚毁了。


(相关资料图)

被焚毁的万安桥及其背后的木拱廊桥,让人想起了《清明上河图》中“汴水虹桥”。“汴水虹桥”是真实存在的吗?它怎么消失了800多年?跟被焚毁的万安桥及其背后的木拱廊桥有没有关系?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是真实存在的吗?

万安桥位于福建省屏南县长桥镇长桥村,原名“龙江公济桥”,后改称“彩虹桥”,现称“万安桥”。根据该桥正中一块嵌入桥墩的石碑题记可知,该桥始建于“元佑五年(1090年)庚午九月”。按此时间计算,万安桥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可算是同一时代的建筑。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屏南县木拱廊桥保护协会图)

在闽浙等地发现的100余座木拱廊桥中,万安桥可算是木拱廊桥的一个典型代表。但这种木拱廊桥,与《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有没有关系?

《清明上河图》是中国十大传世名画之一,1101年由北宋画家张择端所绘画,其以长卷形式,采用散点透视构图法,生动记录了中国十二世纪北宋都城汴京(今河南开封)的城市面貌和当时社会各阶层人民的生活状况,是北宋时期都城汴京当年繁荣的见证,也是北宋城市经济情况的写照。

《清明上河图》中横跨汴水两岸的木结构飞桥,是全画的“画眼”。因为这座木桥,不仅浓缩了当时汴京城的繁华,也代表着我国古代桥梁建筑史上一个辉煌的顶点。

在中国桥梁史上,“汴水虹桥”也因其高超的技艺与巧妙的结构而声名显赫,与河北赵县的赵州桥、福建泉州的洛阳桥、广东潮州的广济桥,并称为中国四大古桥,但唯独其已不复存在。

1953年,《清明上河图》首次对公众展出时,桥梁专家唐寰澄第一次注意到了画中的“汴水虹桥”,他也被其深深吸引:不是一般古画中的石拱桥和木板桥,而是一座轻巧美丽的木拱桥,“一片霞光,使人眼亮”。

看到这座桥之后,唐寰澄脑海里浮现出一系列需要考证的问题:这是一座文人画上想象的桥还是实有的桥?桥的结构构造是怎样的?宋以后还有这样的桥吗?

后来,唐寰澄对“汴水虹桥”展开了研究和计算,证实了这种木拱桥技术是可行的,画中的桥梁是真实存在过的,推测其“净跨约20米,拱矢约5米,宽约8米”,并先后命名为“叠梁拱桥”和“贯木拱桥”。1958年,他还在武汉长江大桥汉阳桥头莲花湖公园中重建了一座汴水虹桥。这座“汴水虹桥”跨径12米,并根据《清明上河图》中虹桥桥跨尺寸,用计算机分析,求得虹桥拱骨最大尺寸直径为30厘米。由此可以想见当时的“汴水虹桥”是相当宽大壮丽的。

唐寰澄上述研究和实践,证实了《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是真实存在的。

(清明上河图中的汴水虹桥。屏南县木拱廊桥保护协会图)

(唐寰澄以火柴棍示意的汴水虹桥的结构体系。图来自唐寰澄《中国木拱桥》)

消失了近八百年的“汴水虹桥”在闽浙被发现,万安桥是其中之一

当时的东京汴梁,共有汴河、惠民河、五丈河、金水河等四道河流贯穿全城,而这些河流上均架设了不少的桥梁。《东京梦华录》记载:“自东水门外七里,至西水门外,河上有桥十三。自东水门外七里曰虹桥,其桥无柱,皆以巨木虚架,饰以丹艧,宛若飞虹”,在汴梁诸多桥中,虹桥只是具有代表性的桥梁而已。

实际上,在北宋时代,这种虹桥在中原地区已经较为普遍了。根据宋代王辟之《渑水燕谈录》记载,宋朝天禧元年(公元1017年)正月,一位在东京任内殿承制叫魏化基的人,在汴河造无脚桥,但未成功;十五年后,一位守牢狱卒,在青州太守的支持下,造成青州的南阳桥;又过了十多年,一个叫陈希亮的仿照青州南阳桥在汴水建造了一座木桥,后逐渐推广到汴河、汾水、泗水诸河;又过了二十五年,青州桥依然坚固,其他各地都纷纷仿造。这种桥,就是我们在《清明上河图》中的虹桥样式。

这就意味着,汴水虹桥其实在当时是非常流行的。那么,正像唐寰澄所疑惑的那样,“汴水虹桥”这种桥在宋以后还有建造吗?

查阅文献资料等发现,“汴水虹桥”自宋代以后似乎已经失传了,因为从宋代以后再也没有这种桥的建造记录了。就连明清版的《清明上河图》,画的桥梁都是石拱桥了。

自唐寰澄在《清明上河图》中发现“汴水虹桥”之后,经过27年的搜索,终于在1980年经过实地考察,发现被误解成为“八字撑架”的浙江云和梅崇桥和一系列福建、浙江的木拱廊桥,实际上就是汴水虹桥贯木拱的一脉相传和改进形式。

消失了近八百年的“虹桥”被发现了,这引起了世界范围内的广泛关注。这些后续发现的木拱廊桥中,就包括屏南县的万安桥。它们被称为《清明上河图》的“活态”“汴水虹桥”。

万安桥等木拱廊桥是2.0版的“汴水虹桥”

那么,在中原地区流行了二三百年的虹桥为何消失了呢?又是怎样传到南方闽浙地区的呢?

福州大学厦门工艺美术学院副教授吴世丹在其“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中分析,因宋室南渡、黄河改道等多种原因中原地区的虹桥就自然消失,造桥技艺也在中原失传了。但福建木拱廊桥的兴起,不知是因闽浙地处偏远、北宋时期的造桥技艺人避乱传入并得以保存和发展,还是闽越先民在长期生产实践中结合当地的传统木结构的榫卯结构技术自然形成的,目前已无法考证。

这种虹桥在闽浙等地生根落地,跟当地的地形等不无关系。以福建为例,其素称“八山一水一分田”,境内多山谷、丘陵及河谷、盆地,尤其是闽东北、浙西南交界一带,地形陡峻,山高林密,谷深涧险,舟船难行,建桥自然而然。且当地杉木较多,可就地取材。

(木拱廊桥结构图(《“非遗”项目木拱桥传统营造技艺的辨证传承——以福建木拱廊桥为例》))

但万安桥等这种木拱廊桥,外形上虽然与《清明上河图》中的 “汴水虹桥”相似,但却有更高的结构成就,可称为“汴水虹桥”的2.0版。

吴世丹分析,首先在木杆连接上,万安桥等木拱廊桥核心建造技术采用的是更先进的“榫卯结构”,而不是汴水虹桥所采用的横木与拱股之间棕绳麻绳捆扎的“绑扎结构”。其次,在拱架防护上,中原地区全年少雨,汴水虹桥因而无需廊屋庇护;而木拱廊桥则在桥面上加盖廊屋,使得关键的拱架木构件能在南方山区多雨、潮湿的环境中保持干燥,使其经久耐用,并巧妙地利用廊屋的重力使得向上反弹应力平衡,确保桥身稳固;第三,在桥面坡度上,木拱廊桥的单拱跨度比较大,且多铺木板、砖块、石面等,桥面多为缓坡或平坡;而汴水虹桥桥面则多由较大的坡度。最后,在整体稳定性上,汴水虹桥存在着与中国传统屋架类似的侧向偏移问题,而木拱廊桥则通常在主系排杆上设有剪力撑,避免了桥身在侧向作用下产生平移倾斜。

(后续发现的部分贯木拱桥实例)

此外,当地村民还在木拱廊桥上祭祀、供奉神像,并在桥上提供座椅供行人休憩、纳凉,甚至演化出走桥、聚会等风俗,桥的功能从单一的通行功能演化为与居民生活息息相通的公共活动场所,因而更具人文气息。


网站简介 网站团队 本网动态 友情链接 版权声明 我要投稿

Copyright© 2014-2020 中原网视台(www.hnmdtv.com) All rights reserve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