8月30日,在教育部召开“教育这十年”“1+1”学生资助工作专题系列发布活动的第十场新闻发布会上,一组数字引发关注:
十年来,河南累计发放资助资金1153.3亿元,资助学生1.22亿人次;
2021年,河南发放助学贷款51.8亿元,这也是河南第五年助学贷款发放金额居全国第一;而如此巨大的数额,全省本金违约率仅0.55%,远低于国家及河南省确定的风险补偿金比例。
【资料图】
从受助圆梦到履行责任,再到传递温暖、回馈家乡……在随后的采访中,大象新闻记者见证了一个个“1.22亿分之一”的故事。
(秦中朋讲述圆梦经历)
从受助学生到大学辅导员,他见证了更加便捷、温馨的资助模式
今年9月起,秦中朋在母校河南中医药大学开启脑病方向的医学博士研究生的学习生涯,离“治病救人”的梦想更近了一步。
秦中朋出生在河南省泌阳县的一个贫苦的农民家庭,因家人身患疾病,从小渴望成为一名医生。
2013年,秦中朋考入河南中医药大学。根据政策,秦中朋申请了国家助学贷款,并找了快递分拣等校园兼职工作,解决了学费和生活费的难题。
秦中朋十分珍惜学习的机会,抓住一切时间学习,大学连续7年学习成绩和综合素质测评位于年级第一,3次荣获国家奖学金。
2021年,研究生毕业后,秦中朋选择回到河南中医药大学,竞聘为一名研究生辅导员,也参与到学生资助工作中。他发现,学校的资助方式越来越温馨,同学们获得资助的方式更加便捷。
参与到学生资助工作中的秦中朋,特别愿意和同学们分享的,就是他刚入学见证的那一幕。当年在新生交流会上,师兄笃定地告诉他:“贫困不会影响我们的求学道路。”
(河南中医药大学白云苹贫困生基金会的爱心超市)
诚信自强氛围的形成,让贷后管理进入良性循环
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秦中朋说,在圆梦的道路上,全国首届“诚实守信道德模范”王一硕、全国“优秀大学生十大自强之星标兵”白云苹等师兄、师姐的事迹一直激励着他。
“我们希望受助的同学们树立自立自强的观念,形成一种坦然的’正气’。”8月31日,在接受大象新闻记者采访时白云苹说。如今的她,已经从一位受助学生,成长为河南中医药大学的一名科研工作者;由她发起的“河南中医药大学白云苹贫困生基金会”,也成为大学生自助性学生组织,在学校开展无息借款和捐赠活动。
爱心超市的一件件物品、志愿服务的一张张照片、借贷和还款的一叠叠票根、感恩回馈的一封封信件……这些物品,反映着白云苹贫困生基金会已经成为激励大学生诚信自强精神的窗口。
“我们把育人当作资助工作的灵魂。”河南中医药大学副校长田力说。她告诉记者,学校通过创新勤工助学的形式为资助专员配备学生助理,让学生参与资助政策的实施,成为受益者和体验者。在这份氛围的持续影响下,学校持续涌现出叫响河南、影响全国的大学生典型,学校的贷后管理也进入良性循环:高校国家助学贷款本息按期回收率达99.79%。
这种良性循环,是河南贷后管理工作的一个缩影。根据2021年河南学生资助发展报告,截至2021年12月底,河南省到期贷款本金违约率仅为0.55%,远低于国家及本省确定的风险补偿金比例。
信息化手段下的“隐形关爱”,激发了他们的奋斗和奉献意识
一颗优秀的果实,离不开萌芽之初的阳光雨露。
让郑州轻工业大学学生李欣怡(化名)意外的是,在开学之前,她在家就收到了学校的路费补贴。紧接着,在入学报名前后,李欣怡在辅导员和资助专员的帮助下,获得了入学“绿色通道”、助学贷款以及助学金、临时困难补助以及勤工助学岗位。
(郑州轻工业大学智慧资助平台)
人未到学校,补贴已进卡中,这得益于资助信息化。在李欣怡入学之前,该校资助工作人员通过大数据识别出其存在父母患病、家中无固定收入、父母多子女等因素,发出“困难预警”,制定了专门的资助计划。
在随后的日子里,李欣怡还收获了职业生涯规划、心理咨询、“立德·励志·砺行”成长计划、大学生创新实验计划、四六级提升训练营等“个性资助”。
在郑州轻工业大学,不少学生都收到了这种“隐形资助”,不过资助的种类根据情况各有不同:爱心助学大礼包、餐费补贴、抗疫专项慰问金、抗洪专项慰问金、学习流量补贴……这些,都“悄悄”地被打进学生卡或银行卡中。
而李欣怡,也通过努力先后获得了国家奖学金、国家励志奖学金,并在全国“互联网+”大赛、全国英语竞赛、全国“节能减排”等比赛中获得优异成绩,成为学生资助宣传大使。
“我们通过大数据发现对象并进行精准画像、建立档案,以个性帮扶引导学生全面成长,效果是很突出的。”郑州轻工业大学学生资助管理中心副主任王楠告诉记者,受助学生群体普遍表现优异。根据统计,该校受助学生的就业率高出8%,获得荣誉奖励比例高出平均8%,参与志愿服务比例高出平均11%。
在她看来,信息化手段下的“隐形关爱”,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奋斗意识和奉献意识。
越来越多受助者回归家乡,为乡村振兴提供支撑
“十年来,学生资助逐步从保障型向发展型延伸,为受助学生的兴趣培养、能力提升、视野开阔创造更多的机会和条件。”在8月30日教育部学生资助工作专题系列发布会上,北京大学教育学院教授丁小浩说。在她看来,学生资助政策既包含了助困功能的政策,又包含了奖优和鼓励引导功能的政策,充分彰显了中国智慧、中国力量。
在农业大省河南,学生资助也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力支撑。在焦作市博爱县磨头镇大屯村,百亩冬桃园支撑起当地冬桃种植产业。这里也是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的大三学生刘淑洁十分熟悉的地方。一到假期,她便常常利用所学知识帮助乡亲们修剪桃树,提高成活率。
(博爱县职业中专学生进行园艺实操展示)
就在五年前,刘淑洁因家庭贫困产生辍学务工的念头。在免学费、涉农专业补助、“雨露计划”等资助政策帮助下,刘淑洁成为博爱县职业中专现代农艺技术专业的优秀学生,并考入河南科技学院生命科技学院。接下来,她打算攻读研究生,更好地回馈家乡。
学生资助改变了年轻人的命运,也唤醒了古老的村庄。“在受资助的学生当中,有60%的同学考入了高校,有22%的毕业生成为行业和企业的骨干,有18%的毕业生成为乡村振兴带头人。”博爱县职业中专书记兼校长王乃念告诉记者。
(商水县乡村学校旁的助学政策宣传)
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基层就业国家助学贷款代偿,资助政策让他倍感温暖
因受助圆梦、因圆梦回馈家乡,周口市商水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教师高超群也是其中一员。
2014年,高超群考上吉林师范大学。此前2012年,河南在继续做好高校国家助学贷款的同时,全面实施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政策,成为全国较早实行两种贷款“双轮”驱动的省份。
也正因为此,原本因为家庭极度困难,打算辍学的高超群燃起了希望。大学四年,他每年都到县资助中心申请助学贷款。这笔钱,除了能够涵盖学费和住宿费,还为自己剩下了一些生活费。每当高超群节省地使用着这笔钱时,他都下定决心:努力学习,不光为了自己和家人,也为了毕业之后能够回到家乡,为教育事业做点事情。2018年,高超群毕业后顺利通过招教考试,成为商水县第一职业中等专业学校的一名教师。
根据河南的基层就业国家助学贷款代偿政策,在2021年,工作满三年的高超群又收到了大学期间办理的28500元助学贷款补偿。
2022年7月,又是一年毕业季。当看到学生领取心仪的大学通知书时,高超群仿佛看到当年的自己。他认真地告诉学生和家长国家的资助政策,告诉他们不要为学费而担忧。
“相信未来,他们中一定也会有人向我一样回来工作,当然也会有很多飞的更高、走的更远,在各条战线上发光、发热,为国家发展贡献力量。”高超群说。
头条 22-09-03
头条 22-09-03
头条 22-09-03
头条 22-09-03
头条 22-09-03
头条 22-09-03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2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
头条 22-0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