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料图)
评论员 李长需
9月10日中秋节,由多人带着“清道夫”鱼在广西百色市澄碧湖水库放生,边放生还边说“见者都有福气”。
要说“福气”,倒没看到,看到的是网友评价一语中的:“打着放生的幌子,做恶事。”
是有点“作恶”的味道。这几位放生者难道不知道,“清道夫”是一种入侵物种,生存能力和繁殖能力特别强,特别是它有食卵特性,对其他鱼类及整个生态环境危害极大。早在2014年,就被列入第三批外来入侵物种名单。中国南方河流中“清道夫”的泛滥,很大一部分原因就在于,这种人为的非法放生。
前不久,全国多地捕杀鳄雀鳝,让人们认识到不负责任的“放生”对环境和资源破坏的严重性。这又发生了往湖里放生“清道夫”的事件,让人极为扼腕。
很多外来入侵物种,就是通过放生或类似途径进入中国自然生态系统的,比如非洲大蜗牛、福寿螺等。根据《2019中国生态环境状况公报》,全国已发现660多种外来入侵物种。其中,有71种对自然生态系统已造成危害,或具有潜在威胁的物种被列入《中国外来入侵物种名单》。据不完全统计,在中国,入侵物种每年造成的直接和间接损失高达2000亿元人民币。
所以,规范放生不能不尽快提上日程。在立法上,规范放生野生动物,并没有缺位。今年8月1日开始实施的《外来入侵物种管理办法》,对擅自释放或丢弃外来物种等行为,有着明确的规定。但规范放生关键更应该倚重执法、司法环节,通过具体的执法及司法判例,让人们认识到非法放生的严重性。
目前,在执法环节上,已在排除障碍。8月30日,野生动物保护法修订草案已经提请全国人大常委会二次会议审议,该草案拟将授权野生动物保护主管部门制定野生动物放生的具体管理办法。这意味着,以后“非法放生”不但有具体的执法措施来对付,被收拾也将成常态了。
头条 22-09-15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4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
头条 22-09-13